在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议题上,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依然掷地有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然而,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声音悄然响起:孩子是否还需大量记忆,当一切知识似乎都能即时搜索?
对此,国内两位资深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与黄玉峰,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他们的答案:学习语文,记忆与背诵不可或缺。
李镇西老师强调,学好语文的“三把钥匙”是读、写、背。他提倡广泛阅读,认为海量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石,尤其强调读好书、读经典。对于写作,李老师鼓励孩子将阅读中的感悟转化为文字,融入日常生活,强调真情实感,反对虚假造作。至于背诵,李老师比喻为将经典文化内化为自身血肉的过程,是形成终身语文能力的基石。
黄玉峰老师同样坚持背诵的重要性。他认为,学语文的基础在于积累,背诵是必经之路。黄老师指出,记忆力与创造力并不矛盾,创造力源于深厚的积累。他引用胡适的话,说明理解是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深化的,强调“生吞活剥”式的学习也是积累的一部分。对于作文,黄老师认为背诵经典能够丰富语言,提升表达能力,反对套路式写作,鼓励孩子自由思考,勇于创新。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背诵,两位老师还分享了一系列背诵方法,包括抄诵法、时空法、人物法、情境法、情节法等十六种技巧。这些方法旨在通过不同的途径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使背诵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
黄玉峰老师特别提到,记忆是一个基础,但不应仅仅依赖记忆力,而应吸收记忆经典和值得记忆的东西。他强调,创造力不易培养,但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孩子的自由思考来避免压抑。家长和老师应引导孩子多读书,提升鉴别能力,避免套路式写作,让孩子在写作中展现真实的自我。
在李镇西和黄玉峰两位老师的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时代变迁,信息获取方式日新月异,但语文学习的本质——阅读、写作与背诵——依然是不变的核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孩子们可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依然拥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