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何解?行业报告给出新招

   时间:2025-05-08 09:51 来源:天脉网作者:苏婉清

国内游戏市场在过去一年里取得了显著增长,实际销售收入高达3257.83亿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7.53%。同时,游戏用户规模也达到了6.74亿人,增长了0.94%,这两项数据均刷新了历史记录。作为游戏产业的核心资产,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关键动力。

然而,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型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也随之浮现,如“泄密”和“换皮”等现象屡见不鲜。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行业各方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如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知识产权护航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一份名为《科技赋能·法治护航——2025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规则、挑战与协同进化》的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全面剖析了游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案例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及其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发布的这份报告,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报告指出,网络游戏在研发到运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形式的侵权行为,包括泄密、外挂、私服以及“换皮”等。其中,商业秘密保护的定性和定损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当前游戏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挑战。

在商业秘密的定性方面,报告提到,未公开的游戏信息,如代码、数值设定、角色形象和地图等,在民事案件中已基本达成共识。例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判决的“米哈游诉陈某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件”,就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2024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然而,在刑事认定方面,业内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关于“阶段性保密”信息是否仍然具有“秘密性”的问题。在定损环节,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刑事追诉标准,明确侵权赔偿数额的计算依据,以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为了帮助游戏企业解决维权难题,报告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建议。在司法层面,对于阶段性保密信息的维权问题,报告认为,只要这些信息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仍满足秘密性要件,相应的侵权行为就应该承担责任。即使这些信息后来因商业安排而公开,也不应改变其在保密阶段的商业秘密属性。对于商业秘密的刑事定性和定损问题,报告建议,只要阶段性保密的经营信息满足秘密性等要件,就应构成商业秘密,并应获得刑事保护。同时,报告鼓励适用多种损害赔偿计算方式,如“实际损失”、“侵权获利”和“合理许可费”等。

针对“传播游戏涉密内容”的侵权行为,报告建议在网络游戏著作权犯罪的立案追诉中,采用“传播量、点击量、会员量”作为入罪计算标准,并结合网络游戏行业的特点,丰富和拓展“其他严重情节”的认定。报告还呼吁相关部门出台专门针对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和协同保护机制,推动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

在论坛期间,来自司法界、学术界和游戏业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游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自身实践,结合报告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共同为护航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