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反思引起了广泛关注。事情起源于她女儿在学校运动会上的选择——主动成为观众,而非参赛者。
这位母亲透露,当她得知女儿的决定时,第一反应是惊讶与不解,甚至略带责备地鼓励女儿要积极参与比赛,不要“摆烂”。然而,女儿的回答却让她陷入了深思:“做观众没什么不好啊,我会认真给每一个参加比赛的同学鼓掌。”女儿的话让这位母亲意识到,自己或许在用固有的价值观去评判孩子的选择,而这在女儿眼中,不过是赛场上的一个正常角色。
这位母亲进一步反思,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观就是只有站在舞台上大放光芒才算优秀。这种思维认知不仅影响了自己,如今又在无形中传递给下一代。她感叹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往往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如果不警觉,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可能会继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女儿。
心理专家黄仕明曾指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避免使用“身份层面”的负面语言。例如,当孩子说自己抑郁时,父母可以温和地询问:“你是说,你笑得比别人少一点吗?”这样的回应方式,可以避免强化孩子的负面身份认同,减少负面行为的发生。
知乎网友@林禄和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他上初三时,尽管在化学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成绩并不理想。父母却只看到他的不足,不断质疑他的努力。这种负面评价让他逐渐丧失了信心,甚至患上了抑郁症。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当父母成为一面扭曲真相的镜子时,孩子就无法照见真实的自己。”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容易先入为主地观察孩子,忽略他们的真实需求。一旦孩子的行为被贴上负面标签,孩子和父母都可能失去变得更好的机会。因此,不带负面评论的观察和评价,才能真正看见和了解孩子,给出正确的回应。
正如养花时发现的规律,同样种子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状况截然不同。背阴处的小苗虽然长得快,但茎干纤细,难以长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在家庭中缺乏“温暖”的孩子,他们可能早熟、发育快,但内心力量空虚,容易衰竭。而那些在家庭中获得足够“阳光”的孩子,则能顺应自然生长速度,活得粗壮健康。
避免对孩子说“身份层面”的负面语言,不仅是浅层地不贴负面标签,更是深层地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格局看待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帮助。当父母不再批判和评论孩子的当下,孩子就能获得更多来自家庭的温暖,内心力量充足,自由生长。
复旦大学教授沈亦斐也指出,沟通的前提是双方能够不做评判地去寻求共识。带有负面评价的沟通只是在宣泄情绪,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因此,父母不带负面评价的沟通,才能真正给孩子心理能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努力成为温柔而有力量的人,给孩子最大的鼓励和支持。然而,许多父母在童年时也经历过被批判和审视,这种经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养育方式。一个16岁的女孩曾在网上倾诉,她的母亲就像个负能量的毒气弹,无论她做什么都会被挑刺。直到她看到母亲也被姥爷同样对待时,才意识到母亲只是复制了姥爷的教养方式。
为了走出这种惯性思维,父母可以尝试以下建议:一是管孩子时要守好两个标准,即当自己感觉太累或情绪波动太大时暂停管教,以及当自己不愿丧失“权力”时不要管教孩子。二是认识到孩子很难主动改变,除非他们感觉到被爱。因此,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赞美、鼓励和认可,帮助他们形成安全型依恋。三是提升自我认知,包括对孩子心理特点、时代环境、社交压力等方面的认知,以稳定情绪,给孩子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