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书画鉴定领域,徐邦达这个名字无人不晓。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更以其在古书画鉴定方面的卓越才能著称,被誉为“徐半尺”。徐邦达(1911—2012年),原名李庵,别号蠖斋,浙江宁海人,出生于上海。他的一生,为国家的文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徐邦达年轻时在苏州师从李醉石学习山水画,后跟随赵叔孺学习古书画鉴定,并进入“梅景书屋”,拜海上名家吴湖帆为师。1947年,他在上海成功举办个人画展,获得广泛赞誉。上世纪50年代,徐邦达历任上海市“文管会”顾问、文化部文物局秘书,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专事古书画鉴定及理论研究。
为了推动国家文物事业的发展,徐邦达放弃了近30年的书画创作,走遍全国各大博物馆,潜心鉴定古字画。他经手的书画藏品不下三四万件,并将研究成果编纂成书,如《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书画过眼要录》、《古书画鉴定概论》等。
在鉴定古书画的过程中,徐邦达强调书画中作者的名款、题记、印章以及他人的观款、题跋、收藏印鉴的重要性。这些元素在鉴别书画真伪时,其作用仅次于书画本身的笔法。然而,这些辅助证物自身也存在真伪问题,因此需要先进行鉴别,才能用于鉴定书画本身。
例如,在绘画上,作者的名款和题记可以明确作品的作者,并反映出时代的变化。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上虽有“顾恺之画”四字,但笔法与其他部分有异,显然是后添的。唐代绘画上,作者名款较为罕见,五代则未见有款的作品。南唐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卷首的图名和名款,最初被定为赵幹所书,但后来有学者认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金错刀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题款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宋代以后,大量书画作品开始出现作者亲自书写的名款和题记。元代士大夫画家则往往将诗文书画三者结合,题款部位也逐渐多样化。明代以来,题款的形式更加丰富,甚至出现了在画幅中上边空地题字的现象。
除了作者的名款和题记外,他人的题跋也是鉴别书画真伪的重要依据。题跋包括题名、诗文题跋、标题、签题、引首书等,有后人题前人作品和同时人题同时人作品之分。这些题跋可以提供关于作品创作背景、流传经历等方面的信息,对于鉴别书画真伪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题跋本身也存在真伪问题。有些题跋可能是伪造的,或者与作品本身不匹配。因此,在鉴定书画时,需要对题跋进行仔细甄别,并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判断。同时,也要注意题跋者的身份和信誉,以免被误导。
总的来说,徐邦达在古书画鉴定方面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科学的鉴定方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事迹和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