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铝型材行业,广东南海兴发铝型材厂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标杆。这一切,离不开掌门人罗苏的坚守与执着。他带领兴发走质量制胜之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真谛。
1990年盛夏,澳门金华建筑有限公司的刘先生因工程急需一批铝合金门窗和幕墙型材,慕名找到兴发。当时兴发订单紧张,销售部告知需排队一个月。刘先生心急如焚,直接找到罗苏求助。罗苏了解到对方诚意后,破例调整订单顺序,优先安排生产。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刘先生的燃眉之急,也为兴发赢得了澳门市场的信任。
然而,兴发对质量的把控近乎严苛。在加急生产的第二批100吨古铜色铝型材中,质检部门发现铝件壁厚负公差0.01毫米,虽属细微偏差,但坚决要求回炉重造。刘先生虽不介意,但罗苏坚定支持质检部门:“质检部门是天皇老子,这事他们说了算!”最终,兴发为此多花费50多万元成本。刘先生感慨:“国内工厂有兴发这样严格讲究的,真是国家的一大进步!”
兴发的坚持很快得到回报。1991年,澳门遭遇8号强台风袭击,许多建筑物受损严重,但金华建筑公司使用兴发铝型材的楼宇却安然无恙。这一事件让兴发产品在澳门建筑业声名鹊起,成为国内第一品牌。同年7月,潮汕地区也遭遇台风,当地铝合金门窗大面积损坏,而采用兴发铝型材的建筑却毫发无损。两场台风,让兴发的质量优势得到充分验证。
全国媒体纷纷报道兴发的事迹,《羊城晚报》以《在澳门顶住强台风正面袭击——“兴发”铝型材赢得信赖》为题进行大篇幅报道,《深圳商报》则称其为《兴发产品——台风刮出来的金字招牌》。面对“吹出来的名牌”这一说法,罗苏纠正道:“我们是靠实打实的质量走市场的,只是在经受台风的冲击时,站住了脚,从比较中被大家更加认可。”
兴发从未依靠广告宣传,却始终畅销无阻。截至2005年,兴发仍保持“零库存”,订单需排队一个月,且每吨价格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1500至2000元。1991年9月1日,《羊城晚报》报道称,兴发铝型材厂产量、销量均居全国同行首位,产品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还远销港澳、东南亚和加拿大等地,成为国家经贸部指定的援外产品。
面对行业内的质量下滑现象,罗苏深感痛心。他上书国家有色金属部门,呼吁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他的努力不仅推动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为兴发赢得了更多尊重。罗苏因此成为全国行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领跑者,先后获得佛山市劳动模范、广东省乡镇企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兴发的成功,源于对质量的执着追求。罗苏常说:“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产品,就没有市场支撑基础。”他带领兴发坚持质量第一,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名牌不是“吹”出来的,而是靠过硬的质量赢得的。在兴发的字典里,没有“侥幸”二字,只有对品质的无限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