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Inclusion外滩大会的圆桌论坛上,一场关于“AI应用落地首战:智能体时代是否降临”的激烈讨论吸引了众多关注。由36氪CEO冯大刚主持,明势创投创始合伙人黄明明、BAI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蚂蚁集团副总裁兼战略投资及企业发展部总裁纪纲等头部机构投资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体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论坛伊始,冯大刚抛出问题:什么造就了智能体的爆发?投资人们观点各异,形成了“乐观派”与“悲观派”的分野。黄明明是典型的“乐观派”,他指出,中国在过去20年积累了大量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能力,未来全球顶尖的Agent,三分之二有望来自中国。他以投过的GenSpark、Lovart、Sheet0等热门Agent为例,强调中国创业者的优势。

黄明明进一步从技术层面分析,过去2到3年,推理侧运算量成本大幅降低,MoE架构又使计算成本下降。模型方面,从DeepSeek年初的R1到Claude3.5和4.0,模型具备了调用工具和规划能力,让Agent的任务完成度大幅提升,用户重复使用率和付费意愿增强。他预测,8 - 12个月内Agent任务完成度能达到60分,解锁更多工作。
然而,“悲观派”的龙宇有着不同看法。她认为当下Agent的爆发离不开用户前所未有的宽容,但在金融等零容忍度场景,Agent仍无法大规模落地,且留给Agent的“窗口期”不长,大家会越来越较真。她指出,虽然中美创业者都有进展,但模型本身的智能集中度等方面,国外仍领先。
在两派观点之间,纪纲给出了中间派建议。他认为创业者可以先从高容忍度场景切入,如需要与真人交互的工具类场景,以及提供情绪价值的陪伴场景。他以线下房屋中介和提供情感陪伴的场景为例,说明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对Agent有较高容忍度。
对于AI应用的爆发路径,纪纲认为会从边缘场景开始。一些线下类工具型服务,如房屋中介,交互频次低但有机会;还有提供娱乐和情感价值的场景,都有可能成为高容忍度场景的突破口。而需要精确数据完成工作、形成闭环的场景,还需等待模型和Agent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盈利问题上,黄明明表示,对于AI效率工具,若一年内不盈利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效率项的关键是完成度和用户付费意愿;而C端娱乐向应用,商业模式可能仍以广告为主。龙宇则认为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以千岛公司为例,其二手交易平台和社区业务并行发展,两条腿走路也能支撑公司长久发展。
当被问及第一个超级应用何时爆发时,龙宇认为已经爆发,全球范围内OpenAI凭借ChatGPT成为超级应用,且未来与第二名差距会迅速拉大。对于超级应用个体与平台谁先出现的问题,龙宇指出平台型公司正全方位推出重要应用,以定义新的交互范式。

在讨论AI创业者的特点时,黄明明认为这一波创业者与互联网创业者各有特色。AI时代,能做出伟大产品的人身上得有点“人味”,不完美的人可能做出相对完美甚至伟大的产品。龙宇则认为在创造性领域EQ更重要,但未来领导Agent团队的人需要不一样的领导力和素质。纪纲观察到,这一代创业者更年轻,技术难度略高,且很多是连续创业者,创业机会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