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贺兰山银川段的广袤戈壁之上,一群人在烈日下穿梭,他们正是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的普查小组,由36岁的徐小龙带队,正专注地在岩石间寻找着古老的岩画。
每当发现岩画,小组成员都会立即拍照、记录位置信息,并计划将这些发现进行数字化存档。徐小龙介绍,这次田野调查自2020年启动,旨在复查2000至2003年间普查的结果,并将持续至2025年底。
此次复查不仅核查了旧岩画的保存状态,还新发现并记录了一批岩画。徐小龙强调,对所有岩画的精确定位记录,将为后续的数字化存档和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贺兰山,这条绵延250公里的山脉上,分布着超过2万幅岩画。这些岩画由远古先民使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创作,涵盖了人面像、动物、植物、手印、符号等上百种图案,以及放牧、狩猎、祭祀、战争等生活场景。其中,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内的贺兰口岩画最为集中,近6000幅岩画中,人面像多达700余幅,是全球人面像比例最高的岩画点之一。
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副主任张建国介绍,贺兰山岩画的历史可追溯至约1万年至3000年前,见证了古代先民从狩猎游牧到农耕圈养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古人的信仰、生活方式和科学技术,具有极高的文史艺术价值。
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两侧岩壁上的复杂人面、手印等图案令人叹为观止。张建国在一处组合岩画前停下脚步,这岩画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手印,他解释说,这或许代表两个部落之间的契约。
“手印在这里代表‘我’,一大一小分别代表‘我’和‘你’,刻在石壁上象征着某种约定的生效,类似于我们的击掌盟誓。在没有指纹识别技术的古代,中国就有按手印的传统,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张建国说。
贺兰山岩画刻痕深达1.5厘米,这是千万年风雨侵蚀后的结果。张建国表示,由于岩石硬度极高,三人刻一整天也只能留下微不可见的痕迹,因此推测这些岩画是由部落首领或巫师设计,再由多人共同刻画,是他们表达信仰的方式。
然而,由于长期暴露于野外,部分岩画保存状况堪忧,刻痕在风化中变浅甚至消失。岩画处于冰川作用层,容易出现裂隙、空鼓,经雨水冻融后可能崩裂、剥离,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自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保护工作全面展开。2002年,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成立,2003年颁布了《银川市贺兰山岩画保护条例》,这是中国最早的岩画保护条例。
张建国参与了岩画保护的全过程,包括野外调查、修筑堤坝防洪、安装保护设施、制定保护规划等。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人为破坏,但自然因素带来的挑战依然严峻。
为了应对岩画的风化问题,管理处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对20处存在裂隙的岩面进行加固。同时,管理处还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计划将纳米材料用于岩画表面防水防晒防风化,但目前仍需科学论证和长时间监测。
张建国表示,岩画的保护理念已从抢救性保护转变为抢救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在预防性保护方面,管理处正加快数字化存档步伐,并与复旦大学合作实施“贺兰山岩画保护前期勘察研究”项目,监测环境因素对岩石和岩画的影响。
通过岩画巡展、社区宣讲、景区讲解等活动,贺兰山岩画的故事和价值逐渐被更多人了解。2024年,贺兰山岩画遗址公园接待游客超过90万人次。
“岩画并不遥远,它们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启示。虽然岩画最终可能会消失,但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将尽力让它们留存得更久。”张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