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基金宣布高层人事变动,新任董事长面临业务转型挑战
近期,中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加基金”)正式公告,其原董事长夏远洋因工作调整离任,由杨琳接任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一职。此次人事更迭标志着这家管理规模逾千亿元的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迎来了第四任掌舵人,同时也延续了其高管团队主要来自第一大股东北京银行的传统。
杨琳接棒:北银背景深厚,转型压力凸显
新任董事长杨琳拥有香港中文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双硕士学位,职业生涯覆盖财务、信托及证券等多个金融领域。她曾在北京银行的核心部门如资产管理部、公司银行部担任管理要职,并参与过品牌战略与客户体验优化的重要项目。然而,与前任夏远洋相似,杨琳的职业生涯主要植根于北京银行体系,缺乏公募基金行业的直接管理经验,特别是在权益投资领域的实战经验尚需积累。
夏远洋在任期间,中加基金的管理规模虽有所增长,但行业排名却有所下滑。其任期内,公司经历了管理层的一系列变动,包括原总经理及投研负责人的离职,直至2024年6月才由北京银行背景的李莹接任总经理。这一“北银系”组合或将强化内部协同,但也可能引发对市场化能力不足的担忧。
银行系公募难题:固收强权益弱,转型不易
成立于2013年的中加基金,作为第三批银行系基金公司,其业务结构深受股东资源影响。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管理规模达到1309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高达90%,货币基金占比近7%,而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的总规模则不足15亿元。这种极度失衡的产品结构虽能迅速扩大规模,却难以满足监管对权益投资占比的要求,同时也使公司面临利率和政策调整的双重风险。
在权益投资方面,中加基金的表现尤为不尽如人意。其旗下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中,近三年来有多只跑输业绩基准,且个人投资者基础薄弱。尽管公司近年来尝试布局指数股票型基金等工具型产品,但效果并不理想。
中加基金的困境,实际上是银行系公募普遍面临的挑战的缩影。一方面,股东资源支持保障了公司的渠道和风控资源,但闭环晋升机制可能削弱其市场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对固收业务的过度依赖导致权益投资人才储备不足,战略转型面临重重困难。在公募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质量竞争的趋势下,如何优化治理结构、坚定战略定力,成为中加基金乃至整个银行系公募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