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画家的创作过程中,对他人作品的摹借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自20世纪初,随着美术留学的兴起,这种摹借不仅限于国内,更扩展到了“东洋”与“西洋”。20世纪中国美术的“留学”史,以“留日”为开端,随后延伸至留欧、留美、留苏。
近期,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的展览,揭示了1905年至1937年间,中国画家大规模、积极主动地摹借日本画坛的独特现象。这一时期的摹借,不仅规模空前,其深度与广度也远超想象。
展览特别聚焦于11位在美术留学史上具有创造性贡献的留日艺术家,包括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方人定、黎雄才,以及丰子恺、关良、陈之佛、朱屺瞻、傅抱石、丁衍庸。他们不仅深入了解日本画坛,更在创作中广泛借鉴其元素。
展览通过作品对比,直观展示了这些艺术家如何受到日本画坛的影响。例如,陈树人的《躍鲤》与日本画家今尾景年的作品在神态与姿态上极为相似,展现了当时中国画家对日本画技法的深入学习和吸收。
高剑父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融合了日本四条派的空气感、光照感,以及圆山派的状物模形等技法,展现出独特的绘画面貌。高奇峰则擅长将日本画法与水彩技法相结合,以雪景和月夜为典型,创造出富有氛围的作品。
陈树人则在花鸟画中展现出独特的形式感,其山水画则吸收了山元春举的折带状短线勾法,形成空勾无皴的独特风格。关良则以戏曲人物画著称,其作品中融合了高更、梵高、马蒂斯等西方艺术家的构图与色彩处理,为中国画的改良提供了宝贵经验。
朱屺瞻、陈之佛、丁衍庸等艺术家也在各自的创作领域中,将日本与西方的艺术元素融入中国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丰子恺则受到竹久梦二漫画的启发,尝试从古诗文中寻找画题,创作出简洁、雅秀的作品。
这些留日艺术家通过摹借与变革,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与表现形式,更为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展览不仅展示了这些艺术家的卓越成就,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摹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