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创新浪潮中,北京市八一学校以其独特的探索和实践,成为了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一片沃土。近日,该校成功举办了一场“高端备课3.0”春季学期总结展示活动,向外界展示了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丰硕成果。
活动中,八一学校的课堂成为了连接科研与教育的桥梁。学生们不仅有机会接触到如3D打印纳米材料、齿科修复材料改良等前沿科研成果,更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一样拆解问题、设计方案,亲身体验科研的乐趣与挑战。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让科学家的创新研究成果真正成为了培育下一代创新力的养分。
在化学课上,学生们更是直接上手了北师大朱晓夏教授团队正在跟进的《齿科修复材料的设计与改良——胆汁酸的创新应用》项目。从“补牙材料为何易脱落”的真实问题出发,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梳理材料性能与化学性质的关联,甚至创造性地设计出了改良方案。课堂上,学生们分组讨论,拿着科学家提供的补牙材料样本反复观察,计算着材料的各种比例搭配,仿佛成为了真正的小科学家。
八一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学校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形成了具有科技特色的现代育人模式,开发出了以机器人技术、天文探索、水下工程等为核心的多元课程体系。其中,以“航天工程”为主线设计的科技课程群尤为引人注目。学生们通过电磁炮设计制作等项目,综合运用物理、数学及工程设计知识,在分组实践中自主解决电路连接、发射角度等问题,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八一学校那支爱“啃硬骨头”的教师团队。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有着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创新精神。在备课过程中,他们集体攻关,邀请专家反复打磨教学方案,跨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探究环节,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正是这样的团队,让八一学校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八一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助力他们的成长。校内设有科普卫星数据共享实验室、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以及航天少年科学院等多个科研机构,汇聚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资源。校外,学生们还可以参加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四十余个学生社团,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在八一学校,创新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了每一节课堂、每一次实践活动中。这里的学生们,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