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需求与政策东风的双重助力下,商业航天领域的广阔蓝图已不再局限于业内憧憬,而是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机遇。近期,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星河动力”)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刘百奇,在“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亮相后,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的独家访问。
星河动力,作为一家专注于民营火箭技术的企业,其独特的商业模式是通过自主研发的火箭,将客户的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并据此收取服务费用。据统计,该公司凭借谷神星一号火箭,已成功完成了19次商业发射任务,将81颗功能各异的商业卫星送入轨道,这一成就不仅在国内民营火箭企业中独占鳌头,更彰显了其卓越的成功率。
刘百奇透露,尽管谷神星一号火箭规模有限,但它精准定位了小型卫星发射这一细分市场,拥有清晰且稳定的市场需求。同时,在可靠性方面,谷神星一号在设计研发过程中始终秉持“稳健创新”的原则,为发射成功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下半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两大重要转折点:一方面,随着大型星座进入高密度组网阶段,发射需求将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包括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在内的多个中大型可复用火箭即将迎来首飞,这标志着民营火箭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商业航天产业链中,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次一直是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实现火箭的可复用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刘百奇指出,与商业航天巨头SpaceX相比,我国在火箭回收复用、快速检测、批量制造及发射场保障等方面仍需持续努力,产业链各方需携手并进。
对于火箭企业而言,创新与产业化并进是必由之路。在创新层面,企业需要跨越火箭回收、复用发射及多次使用等多个阶段,不断打磨技术直至成熟。在产业化方面,则需充分利用现有箭型并开发新箭型,承接大规模星座组网发射任务,在实战中不断提升发射能力。
刘百奇强调,随着运载火箭实现航班化常态发射,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将更加显著。安全可靠、价格合理及按时履约将成为商业火箭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多家火箭企业虽技术路线各异,但均有望满足这些要求。
政策支持在商业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加速了产业发展,还有效缓解了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及长周期等痛点,激发了资本和人才的积极参与。政策、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商业航天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