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广电的一档节目中揭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家庭教育案例。
高考结束之际,一名叫小凯的长沙长郡中学学生向记者求助,声称自己被父母赶出家门,原因是家中密码锁被更换,无法进入。起初,记者推测这可能是因小凯高考成绩不佳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小凯所在的长郡中学是长沙的名校,学生多为学霸,而小凯也取得了575分的成绩,足以报考一本大学。
那么小凯与父母之间究竟有何矛盾?通过采访小凯的父母,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小凯自幼成绩优异,备受父母宠爱。进入重点中学后,为了方便照顾,父母甚至在学校附近租房,每周轮流前往陪伴。然而,小凯非但没有体谅父母的辛劳,反而变得愈发放纵不羁。他要求父母购买手机,随后沉迷于游戏,时常逃课。父母没收手机后,他更是烧毁作业、砸毁家具,甚至写下遗书威胁家人。
高考结束后,面对日夜颠倒、好吃懒做的小凯,父母提出两个条件:要么上交手机、规律作息,要么外出打工赚取生活费。然而,小凯既不愿交出手机,也不愿自力更生,只想依赖父母生活。最终,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赶出家门。
节目中,小凯全程未称呼父母,甚至出言不逊,这一幕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概念——“童年富裕症”。这指的是那些物质条件充裕、接受优质教育资源,但精神世界空虚、缺乏人生目标、抗挫能力弱的孩子。他们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常常无所事事,缺乏前进的动力。
哈佛心理学博士布莱斯·格罗斯伯格在其畅销书《我在上东区做家教》中,通过对纽约上东区孩子的观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她发现,这些孩子从小就读于昂贵学校,被父母、机构和老师围着转,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巅峰,拥有过多选择,反而对周围一切失去兴趣,陷入无意义感。这些孩子往往缺乏主动前行的动力,甚至寻求另类刺激,如偷偷吸烟或大麻。
心理学家贺岭峰也曾分享过一个类似案例。一对复旦大学教授夫妇的14岁儿子,从小要什么有什么,却深陷抑郁,多次试图自杀。孩子的一番话让贺教授深思:“我现在14岁了,该吃的、该玩的、该去的都经历过了,人生没啥遗憾。我爸妈是大学教授又怎样,不也只是社畜吗?我为什么要再受一遍社会的折磨?反正早晚是死,不如现在就死!”
这些案例揭示了童年富裕症的悲哀:父母试图用物质填满孩子的需求口袋,却掏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些孩子不仅虚无,还冷漠自私。网上一则热门帖子讲述了高三女生因父母拒绝其出国请求而赌气不去高考的故事。女生家庭条件尚可,从小被父母带着出国旅游,对国外充满向往。然而,她无心学习,一门心思想要出国。父母因经济条件有限而拒绝,女生便以不高考相逼。得知父母仍未妥协后,她满腹委屈,却未曾反思自己的行为。
如何避免孩子患上童年富裕症?美国教育家朱莉·利斯科特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她观察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倾向于过度养育孩子。为此,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停止大包大揽,让孩子保持“适度饥饿”。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列出需求清单,区分“必需”与“想要”,并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赚取想要的东西。其次,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制造付出的机会。让孩子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学会关爱他人。最后,允许孩子规划自己的人生,提升责任意识。父母应作为“副驾驶”,在孩子偏离方向时给予提醒,让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临床心理学博士玛德琳·莱文的研究也表明,高分、奖杯甚至优渥家境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成功。她指出,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反而会导致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真正的养育不是铺好路,而是退到路边做那盏灯,照亮孩子的道路,却不替他挡风避雨,让他学会在跌撞中成长,在选择中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