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的玉泉学校,一场关于小学与初中教育衔接的创新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校针对学生在小升初阶段面临的适应挑战,精心构建了一套名为“桥梁课程”的体系,旨在为学生搭建起一座平稳过渡的桥梁。
玉泉学校的“桥梁课程”体系,其核心理念围绕学生发展展开,强调前瞻性的课程规划与系统性整合。学校积极组织小学高年级与初中教师开展深度联合教研活动,通过精准识别学科知识的“断点”与“交叉点”,确保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培养在整个学段中得到一贯性强化。在数学课堂上,学校新建的数学实验室成为辅助教学的得力助手,五、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具象模型学习几何与代数思维,为进入初中后的符号化表达打下坚实基础。科学课程则在小学阶段就强化探究流程训练,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的实验设计与验证环节。
为了进一步打通九年学段的壁垒,玉泉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携手合作,启动了“基于脑科学人才培养”的实验项目。该项目以脑发育科学为理论基础,聚焦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自控力”五种核心脑智能力的终身培养。项目根据儿童青少年脑发育规律,设计了从“低学段游戏化学习”到“中学段跨学科学习”,再到“高学段项目式学习”的递进式课程模式。这种分层设计不仅有效消除了能力断层,还符合大脑从具象到抽象、从外部引导到内在驱动的自然发展规律。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初中生活,玉泉学校还推出了“学长引路计划”等体验式学习活动。在这个计划中,初中学长们化身学习导师,走进小学课堂分享经验;而小学生们则怀揣好奇与期待,走进初中的探究实验室,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九年级教师在送走毕业生后,会直接进入小学六年级课堂授课,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初中教学风格,减少因陌生而产生的焦虑感。
除了学校内部的努力,玉泉学校还积极引入家长资源,成立了由有专长家长组成的“家长讲师团”。这些家长按年级开展科普课程或亲子实践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家长学校”和“脑科学亲子课堂”,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缓解教育焦虑,实现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