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黄浦区,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该校在科学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力图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贯通培养。
长久以来,九年一贯制学校因其能系统规划学生成长路径而备受关注。然而,在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中,这种连贯性却常因学段分隔而受到影响。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科学方法、能力和态度上的进阶并不明显,教师之间也因学段、学科隔阂,难以有效把握教学难度和设计适切的教学活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校立足“大科学”教育理念,以实验为衔接点,开展了跨学科实验衔接教学策略研究。他们首先对小学科学及中学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梳理整合,基于课程标准建立了分阶段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大板块,并明确了四个学段(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的实验教学目标。
在实验教学的设计上,学校遵循“重复合并”“递进衔接”和“拓展延伸”的原则,形成了物理、化学、生物三大板块的实验序列。每个板块都包含多个专题,实验内容层层递进,互相衔接。例如,在物理板块的“热传递”专题中,小学科学学科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热传递现象,中学科学学科则深入探究热传递的规律与方式,而物理学科则进一步拓展到物质吸热特性的研究。
为了确保实验衔接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还编写了《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学生实验手册》以及配套的《教学指导手册》。这些手册使实验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更加系统、明确、具体,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在科学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近年来的初中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来看,该校学生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维度取得A、B等级的人数比例均超出本市、本区平均水平10%以上。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学校科学教育的成果,也为学生未来的科学素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