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国家舞蹈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舞剧《May B》正在上演,该剧以荒诞派戏剧大师塞缪尔·贝克特的经典作品为灵感,通过舞蹈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带领观众探索人类存在的深层意义。
贝克特,这位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而闻名。《等待戈多》中的台词“我毫无指望的等着我的戈多,这种等待注定是漫长的”,道出了人类在面对未知与荒诞时的无奈与坚持。如今,这部舞剧以另一种形式,将这份等待与探索呈现于舞台之上。
走进剧场,观众被一种奇特的氛围所包围。门口的长队与保安的有序放行,仿佛预示着一场不同寻常的体验即将开始。随着灯光的熄灭,剧场内陷入一片沉寂,只有弦乐缓缓响起,灯光逐渐亮起,舞台上呈现出一群如石膏般雕塑的群像。他们全身涂满厚厚的颜料,性别、年龄、种族等个体特征被抹去,成为无身份的符号,共同演绎着人类共通的生存寓言。
这些舞者仿佛从贝克特的作品中走出,他们的动作笨拙而探索,时而交汇,时而分离,表情夸张,口中念叨或谩骂,甚至交合、拥吻。地上散落的白色粉尘,如同时间的痕迹,记录着他们的存在与消逝。这种抽象而极具冲击力的舞台形式,深刻诠释了贝克特笔下荒诞派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命题。
在剧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等待戈多》的文本启发,舞者以机械化的行进、重复的跌倒与爬起,表现人在时间中的徒劳循环。而来自观众席上方的哨声和背景中的鼓点,则成为舞者动作的指挥棒,使他们如同行军或机器人一般,生命沦为被节奏驱动的空洞流程。这种对个体经历的升华,使舞剧成为人类共通的生存隐喻。
然而,在荒诞与等待之中,舞剧也不乏温情段落。蛋糕段落中,舞者分享蛋糕、拥抱亲吻,展现出人类渴望联结的一面。但这份温情很快被争夺、咒骂与迁徙的暴力所打破,呈现出人类爱恨交织的生存图景。舞者拎皮箱列队行进或相互帮助的意象,则直指战争对群体的创伤,以及流亡后的受创烙印。
舞剧《May B》的先锋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形式的边界,将雕塑、戏剧台词、荒诞剧情与音乐巧妙融合,使舞蹈超越技巧展示,成为综合性的观念表达。玛姬·玛汉作为编舞家,以这样一部超越单纯舞蹈舞台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舞台诗学,完成了对贝克特作品最好的舞台诠释。同时,它也引发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荒诞的等待中,人类如何被时间奴役,又如何以微小的抗争赋予生存以卑微的微光。
这场舞剧不仅是对贝克特作品的致敬,更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在忙碌与等待中,我们或许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