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艺术之路的坚守与重生
在林风眠百年诞辰之际,“林风眠之路——林风眠世纪回顾展”在上海美术馆盛大开幕,让人们有机会再次审视这位艺术大师的一生。
林风眠,原名绍琼,后改名凤鸣,最终定名为风眠,寓意“凭风而眠”。他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充满了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早在1925年,林风眠从法国学成归来,就被学生们簇拥着成为了国立北京艺专的校长,年仅26岁,是当时全世界最年轻的高等艺术学府校长。他上任后,大胆改革,邀请齐白石等大师到校任教,开创了中国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然而,林风眠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文革”期间,他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面对即将被摧毁的作品,林风眠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亲手销毁它们。他将自己两千多张作品浸入浴缸,搅成纸浆,再用马桶冲走,以避免它们落入敌人之手。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艺术的保护,更是对信念的坚守。
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林风眠经历了非人的折磨。他被反铐双手,几乎嵌进肉里,吃饭时也不给解铐,只能像牲口一样用嘴去够饭菜。然而,他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他说:“我绝不自杀,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
1972年底,在周恩来的干预下,林风眠终于重获自由。尽管境遇窘迫,但他从未停止过创作。文革结束后,他才被允许带走34幅旧作,去巴西探望已分别22年的妻儿。那些带不走的画作,他全部送给了朋友们。
林风眠的画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侍女画、风景画,都透露出一种沉静、平和的气质,仿佛能洗净人们的心灵。然而,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在林风眠的寓所里,灯光常常亮到清晨。南昌路二楼的灯光下,是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他的画作,如同他的人一样,充满了孤独与沉静,却又带着诗意与美好。
晚年的林风眠,在香港定居后,依然坚持创作。他凭借记忆,重新画下那些被自己亲手毁掉的画作,一直到91岁高龄。他的艺术之路,如同一场漫长的旅行,充满了艰辛与美好。
在林风眠的画作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的身影,那个坐在沙漠里的斯芬克司,不动声色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他的艺术之路,虽然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追求。
林风眠,这位现代美术史上的巨匠,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艺术的真谛。他的画作,如同他的灵魂,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