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古典诗词学者叶嘉莹教授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一次公开讲座中,叶教授以90多岁的高龄,坚持站立授课,其精神风貌令人动容。她身着紫色开襟长衫套装,白发微卷,神采奕奕,在讲台上连打手势,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三个小时,毫无疲惫之态。叶教授表示,站立讲课不仅是对诗词的尊重,也是她个人的一种坚持。
叶嘉莹教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出生于1924年,自幼便展现出对诗词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她的伯父,一位旧学修养极深的学者,是她的启蒙老师,教她识韵作诗。少年时期,叶嘉莹便以一首《秋蝶》和《咏莲》展现出悲悯与智慧的“诗心”。然而,她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丧母、丈夫入狱、长女女婿车祸等多次重大打击。但正是这些苦难,让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她更加坚定地投身于诗词的研究与传承。
1978年,叶嘉莹教授决定申请回国教书,这是她一生中少有的主动争取。1979年,她收到中国教育部的批准信,先后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此后,她每年都会在温哥华大学停课期间飞回国内讲学,这一奔波持续了30多年,直到2014年,她选择定居南开大学。叶教授对诗词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经常引用《论语》中的话,表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她的生活简朴,不在乎饮食口味,经常一锅开水煮青菜,搭配馒头就是一顿。
叶嘉莹教授的课堂总是充满吸引力。她讲课声音洪亮,手势丰富,板书也极其工整。她的教学方式独特,喜欢用定语从句和长句,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许多学生表示,听了叶教授的课,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叶教授自己也说,能够用自己的母语教课,让她感到无比幸福和自由。
尽管年事已高,叶嘉莹教授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她认为,自己没有退休的概念,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她曾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过数百场古典诗词演讲。叶教授表示,她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学,因此她首先是一个教师,其他身份都排在这个之后。她感叹自己回国教书的时间太短,希望未来能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古典诗词文化贡献力量。
叶嘉莹教授对诗词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她曾引用《考古》杂志的一篇报道,讲述了两颗汉朝出土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下奇迹般开花的故事。她以此鼓励自己,也激励年轻人,相信古典诗词文化终能“珠圆月满”。她写了一首《浣溪沙》来表达自己的信念:“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每当人们问起她对诗词文化未来的看法时,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
叶嘉莹教授的一生是诗词的一生,她的坚持和热爱为中华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