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关于人才培养与科技创业的热烈讨论中,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被提出:是否顶尖人才的成功路径可以简单归结为是否完成了高学历教育?以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为例,有人提出假设,如果王兴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是否还会有今天的宇树科技?这一设问,直接触及了我国当前人才教育的一个敏感而关键的问题。
王兴兴的成功,无疑与他选择了一条与传统教育路径截然不同的创新之路密切相关。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技术与市场双重挑战的领域,他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他的经历为“读博士是否必要”这一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案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选择应当被模式化或普适化。事实上,王兴兴之所以值得尊重,并非因为他没有选择读博士,而是因为他在正确的时间,凭借独特的视角和能力,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针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提出,如果梁文锋、王兴兴、汪滔等科技创业者继续深造,是否还能创造出DeepSeek、宇树科技、大疆这样的科技奇迹?这一设问直击教育痛点,引发了广泛讨论。王树国强调,每一个人才的成长路径都应被尊重,不能预设、不能统一,更不能因为某人成功了,就认为他所走的路径具有唯一正确性。
王兴兴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抓住了时代的机会,用自己的能力完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改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应该放弃高学历追求,去复制他的成功路径。事实上,像搜狐创始人张朝阳这样的物理学家背景的企业家,同样能够引领互联网潮流。张朝阳在论坛上坦言,应试教育抑制了创造性思维,但即便在高学历人群中,真正的突破也往往需要跳脱体制惯性。这反映出,教育体系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真正的潜能。
马云、曹德旺等成功企业家的经历也常被与“学历无用论”挂钩。然而,他们的成功并非学历低就自然成才,而是建立在超强的战略眼光、社会洞察力和执行力基础上。将他们的成功简化为“学历不重要”的逻辑,不仅掩盖了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与特质,也可能误导他人走入盲目模仿的误区。事实上,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路径和经历,这些经历无法简单复制或模仿。
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业的讨论中,我们应当持有更加理性和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要承认,学历并不是决定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成功即真理”的功利判断。我们真正要思考的是:教育如何回归本质,帮助每一个人挖掘自己的独特潜能,而不是设定一条通往成功的唯一轨道。正如王兴兴的成功并非读不读博士的问题,而是他是否在合适的位置上,把握住了时代的机会,并用自己的能力完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