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卸任总裁引热议,格力未来能否摆脱“董氏依赖”?

   时间:2025-05-16 17:46 来源:天脉网作者:冯璃月

近日,格力电器的一则人事变动公告引发了广泛关注:执掌公司24年的董明珠正式卸任总裁一职,但仍保留董事长身份。这一变动不仅标志着格力进入了一个新的管理阶段,也再次将董明珠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新一届董事会中,董明珠继续担任董事长,总裁职位则由她的前下属接任。值得注意的是,董明珠在董事长任期内可能会年满74岁,这在国内企业中极为罕见。作为一个非创始人且仅持有少量股份的职业经理人,她高龄仍担任董事长,无疑引发了诸多讨论。

与王石在70岁彻底退休不同,董明珠虽然并非格力电器的创始人,但她通过股权激励获得股份,并在71岁时依然出任新董事长。这一决定不禁让人思考,格力电器是否真的缺乏能够接替董明珠的人才?

对于格力乃至整个中国的高级管理者而言,是否真的没有人能比年迈的董明珠做得更好?如果真是如此,那将是格力未来发展的最大悲哀。反之,如果董明珠因年老而留恋权力,压抑了内部人才的成长,那也将对格力电器的发展造成巨大阻碍。

尽管董明珠的一些言论备受争议,但她在某些方面的提议仍值得肯定。例如,她曾建议上市公司高管不得减持股票,这一提议体现了她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责任感。她认为,如果公司运营良好,高管年年有分红,就无需减持股票;若公司经营不善,则更不应允许高管减持。

然而,在格力电器新一届董事会上,董明珠的“公司不录用海归,海归中可能有间谍”言论却引发了巨大争议。作为公众人物,她的言论不仅代表个人立场,更关乎公司形象。这种明显的就业歧视言论缺乏逻辑支撑,也损害了公司的公众形象。

董明珠的威权管理特色或许是她做出此类判断的原因。格力电器长期以来的“董事长-总裁一体化”模式,虽然曾以高效率推动公司成为空调行业的霸主,但也导致公司治理结构高度依赖个人权威。这种模式下,新的总裁能否真正行使职权,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比之下,华为的轮值CEO制和美的的职业经理人梯队制度,为制度化传承提供了可行的范例。而格力电器至今仍未建立明确的接班人标准,董明珠曾提到的“合格接班人需具备忘我精神”这一模糊要求,与现代化企业的“能力导向”理念背道而驰。若不能将“董氏管理哲学”转化为可复制的制度体系,格力电器或将面临“人亡政息”的风险。

中国企业难以成为百年老店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传承机制,特别是选拔人才、能上能下以及急流勇退的机制。对于董明珠而言,她对格力最大的贡献或许不在于坚守岗位至76岁,而在于以退为进,让格力真正成为一家“没有董明珠也能稳步前行”的企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