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治孤立”,尺度与温度如何拿捏?

   时间:2025-05-11 10:57 来源:天脉网作者:苏婉清

近期,一起校园内的孤立事件因教师的严厉处罚措施而掀起广泛讨论。在流传的视频中,一位教师严厉宣布,对实施孤立行为的学生将采取停课处罚,并警告班级:“在我的班级,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果自负!”此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孤立,这种精神层面的校园霸凌,其伤害往往更为隐蔽且持久。长期被孤立的学生容易陷入自卑与焦虑,这些心理创伤甚至可能伴随其进入成年。不同于肢体冲突,孤立行为常被忽视,但实际上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此次事件中,教师的迅速介入显示了对校园“软暴力”问题的深刻认识,意在保护受害者,并向全班明确传达了不容忍任何形式欺凌的信息。

然而,以停课作为处罚手段的做法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停课属于较为严厉的惩戒,适用于严重不良行为。孤立行为的情况复杂多样,从个别学生的轻微言语不当到有组织的长期排挤,一概而论地停课处理,被认为可能过度惩戒,甚至激化矛盾。教育专家指出,单纯依靠强硬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掩盖更深层次的社交与心理问题。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而非单纯的约束。对于孤立他人的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心理因素至关重要。教师需通过个别谈话、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团队协作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包容与尊重,增强班级凝聚力,改善班级氛围。这些措施旨在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校园内不当行为的处理,不仅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更引发了对教育目标的深思。是应凭借强硬手段迅速恢复秩序,还是应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实现内心成长?实践证明,治理校园“冷暴力”需采取多元策略。一方面,应依据规则严肃处理严重欺凌行为,维护校园秩序;另一方面,应通过心理辅导、家校合作等手段,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实现健康成长。

家长和社会普遍支持教师对校园行为的严格管理,但反对将“严管”变为简单粗暴的“懒管”。他们期待有效的惩戒与教育引导相结合,让惩戒成为教育的工具,而非单纯的惩罚。这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惩戒时,需精准判断行为性质,合理选择惩戒方式,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并学会改正。

校园内的教育命题复杂多变,需要教育者以智慧、耐心与温度去应对。只有将规则的刚性与教育的柔性相结合,才能让校园成为培育尊重与包容的沃土,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学会理解他人、传递温暖。这,才是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的根本之道。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