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正引领一场关于未来学校设计的革命。该校校长李希贵,在教育界享有“特许学校之父”的美誉,他近日分享了一系列关于如何重新构想学校空间的创新理念。
李希贵指出,传统学校设计多年未变,仍然是“教室+走廊”的模式,这在人工智能时代显得尤为滞后。他强调,学校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框架,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采用了“总分型”结构,仅28%的建筑面积用于教学,其余则规划为运动场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学校通过长廊连接九个学习社区,每个社区围绕特定学科或艺术领域设计,如人文学科社区以图书阅览室为中心,科学探究社区则以实验室为核心。
李希贵特别提到了学校的餐厅设计,它不仅是用餐场所,还是社团活动中心、课堂、社交空间和小型图书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校还设立了六个学院,打破年级界限,促进跨年龄交流,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生活的氛围。
在空间设计上,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强调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教室布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功能学习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地点和方式。例如,在视觉艺术课程中,版画区、油画区和书法区之间无遮挡,路人可以直接观看孩子们的创作过程。
李希贵还提到,学校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性、批判性和调节性思维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引入了多种对抗性运动项目,如击剑、橄榄球和飞盘,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在治理体系上,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倡导共治共管,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出优化建议并推荐所需物品。这种参与式治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促进了校园的有序运行和自由发展。
李希贵强调,学校设计应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出发点,而非追求奢华的外在展示。他提到,学校的一切设施都应围绕学生的需求来打造,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自由和尊重。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的创新实践,为未来学校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李希贵表示,他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模式,以期为更多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