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戏产业步入稳健增长期,但利润挑战显现
近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出版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揭示了国内游戏产业的最新动态。数据显示,中国游戏用户规模已攀升至6.74亿人,实现了0.94%的同比增长,标志着中国游戏市场正式进入存量竞争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达到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这一增长得益于新品游戏的推出、爆款作品的涌现、长青游戏的稳定运营以及小游戏市场的突出表现。
在细分市场方面,移动游戏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其实际销售收入占比高达73.12%。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移动游戏在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也凸显了游戏用户对于移动平台的偏好。
然而,尽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游戏公司的业绩表现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截至2025年4月30日,A股26家游戏公司公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这些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34.34亿元,同比增长7.74%,但归母净利润却仅为42.4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呈现出显著的“增收不增利”现象。
除了营业成本和营销费用的增加,资产减值尤其是商誉减值成为游戏公司净利润普遍下滑的重要原因。2024年,共有17家游戏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其中汤姆猫、文投控股、昆仑万维、盛天网络及ST凯文等五家公司商誉减值损失金额较大,分别达到了8.94亿元、4.03亿元、2.29亿元、2.19亿元和1.48亿元。
商誉减值问题的根源在于游戏企业的核心资产如IP版权、研发团队和用户数据等难以通过传统会计准则准确计量。在并购交易中,这些核心资产的价值往往未能在财务报表中充分体现,导致评估机构只能依据未来收益预测进行估值。然而,游戏产品的生命周期短、用户偏好变化快,使得这种预测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进而形成巨额商誉。
以汤姆猫为例,该公司在2024年确认了高达8.94亿元的商誉减值损失,使其商誉账面价值仍然高达17.85亿元,在23家存在商誉的游戏公司中排名第四。汤姆猫表示,全球经济上涨动力不足、移动互联网行业增长放缓以及游戏行业面临的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导致了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的下滑。
同样面临商誉减值风险的还有*ST大晟。截至2024年末,*ST大晟商誉原值达到12亿元,减值准备余额为10.89亿元。该公司对子公司淘乐网络继续计提了3052.07万元的商誉减值准备,导致其商誉账面价值进一步下降。淘乐网络专注于网络游戏研发与运营,但受产品运营时间较长和优化推广投放等因素影响,其游戏收入出现下滑。
从整体来看,中国游戏产业虽然保持了稳健增长,但游戏公司面临的利润挑战却日益严峻。商誉减值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司的业绩表现,也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一定冲击。未来,游戏公司需要更加注重核心资产的管理和风险控制,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