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尽管社会动荡不安,却涌现出了一大批被后世尊称为“大师”的杰出人物。
这些大师的名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天空,如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鲁迅等,在文学、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们的存在,不仅为那个时代增添了光彩,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些大师中,徐悲鸿以其卓越的绘画技艺和独到的艺术眼光,成为了艺术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不仅擅长画马,更有着一双能够洞察艺术真谛的慧眼。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画,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逐渐在艺术界崭露头角。1929年,年仅34岁的徐悲鸿就已经在艺术圈声名鹊起,甚至被蔡元培引荐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
在担任院长期间,徐悲鸿力排众议,聘请了当时备受争议的齐白石为教授。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徐悲鸿的胆识和眼光,更体现了他对艺术创新的追求和对人才的尊重。
徐悲鸿的慧眼不仅体现在识人上,更体现在对艺术品的鉴赏上。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时,意外地从一位德国籍的马丁夫人手中发现了一幅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这幅画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八十七位神仙排成队列行进的宏大场面,形神兼备,堪称唐代白描绘画的巅峰之作。
徐悲鸿一眼便看出了这幅画的价值,不惜重金将其买下,并视为自己的生命一般珍贵。然而,命运多舛,这幅画在1942年的一次空袭中被盗,让徐悲鸿悲痛欲绝。
但徐悲鸿并没有放弃寻找这幅画,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44年找到了它的下落。然而,此时这幅画已经被他人所得,并要求徐悲鸿用20万银圆来赎回。为了这幅心爱的画作,徐悲鸿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向亲朋好友借债,最终筹足了20万银圆,将这幅画重新夺回。
徐悲鸿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不仅体现在他对这幅画的追求上,更体现在他一生的艺术创作和收藏中。1953年,徐悲鸿突发脑溢血去世,他将自己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以及自己所画的1200多件作品和一万多件图书、画册等珍品,全部捐给了国家,其中包括那幅珍贵的《八十七神仙卷》。
如今,这幅《八十七神仙卷》被珍藏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成为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心中的瑰宝。徐悲鸿的一生,不仅是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更是对后世的一份责任和担当。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