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大篮”的辛酸与荣耀:农村销售者的奋斗史

   时间:2025-05-04 22:29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枞阳县“舞大篮”:从扁担到楼房的辛勤历程

在河北清河县,“武大郎”的传奇故事已流传八百余年。而在安徽省枞阳县,一群以“舞大篮”为生的农村青壮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也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尽管两者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那份坚韧与拼搏的精神,却如出一辙。

“舞大篮”,这一称呼源于他们肩挑扁担,两头挂着大篮,走街串巷销售苗鸭的场景。与“武大郎”的烧饼不同,“舞大篮”们售卖的是家禽类中的鸡、鹅、鸭,尤其是苗鸭。改革开放初期,受改革浪潮影响,枞阳县的农村青壮年们纷纷寻求致富之路。由于背景、资本、学历和技能的限制,他们选择了这条看似艰辛却充满希望的“舞大篮”之路。

起初,“舞大篮”们肩挑重担,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他们不仅要在炕坊里与老板、大师傅们周旋,争取到优质的苗鸭,还要在销售过程中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然而,正是这份坚持和努力,让他们逐渐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大篮”们的销售范围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周边乡村到后来的全国各地。他们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以江苏的苏南苏北为重点销售区域,并以齐毛鸭为主要销售品种。齐毛鸭因其品种优良、产蛋早、周期长而深受饲养户喜爱。每当苗鸭破壳而出,大师傅们便用拇指和食指一摸屁股,即可分辨出公母,为“舞大篮”们的销售做好准备。

“舞大篮”们自然分成了挑母鸭和挑公鸭的两个班派。挑母鸭的人员需要向大师傅支付分水钱,而挑公鸭的则不需要。他们各自从炕坊老板或大师傅手中分得所需的苗鸭数量,然后踏上销售之路。无论是肩挑重担行走在乡间小路,还是乘坐三轮车、轮船前往销售地点,他们都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在销售过程中,“舞大篮”们展现出了各自的推销技巧。挑公鸭的他们,有的将一只苗鸭放在大篮盖上吸引顾客注意,有的拍多张照片进行宣传,还有的用胎亡蛋里的两只苗鸭放进鹅蛋两端进行杂交推销。他们大声吆喝,用各种方式吸引顾客购买。而挑母鸭的他们,则更注重与饲养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提供优质的苗鸭和售后服务来赢得信任和支持。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努力,“舞大篮”们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他们担着售空的大篮子,腰里扎着装钱的通海(钱带子),心里盘算着二三百元的利润。这份收入虽然不多,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来之不易的辛苦钱。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哼着流行曲踏上了回家的路。

然而,“舞大篮”们的路并没有因此而结束。随着炕坊的增多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他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困难。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他们不断改进销售策略和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销售能力和水平。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无法避免销售难度加大和收账困难等问题。

尽管如此,“舞大篮”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如今,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放下了扁担和长篮担,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但那段“舞大篮”的岁月却永远铭记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和回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