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这座西部城市,一位手握英国双硕士学位的创新者——沈剑飞,正引领着一场跨界革命,以“新能源+数字经济”的全新模式,为当地破解“引才留才”的难题。35岁的他,曾服务于百度、小米、北汽等头部企业,如今却选择扎根贵阳,携手精英团队,共绘产业新蓝图。
位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的绿动创芯,其CEO沈剑飞正热情洋溢地展示着他们的创新成果。他们深入剖析地方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以数字经济为引擎,重构新能源服务地方产业的新基座。从伦敦投行到贵州山区,沈剑飞的创业之路因新能源硬科技产业化热潮而焕发新生。
沈剑飞在贵阳产控集团任职期间,曾主导对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投资。他深知,西部城市对既懂产业又懂科技的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只有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才能吸引顶尖企业和人才前来投资创业。他坚信,通过筑巢引凤,可以绘就一幅繁荣的产业蓝图。
当互联网大厂和新能源大厂的工程师们来到贵阳,实地论证商业可行性时,他们被沈剑飞团队的专业与细致所打动。团队针对地方多种出行成本进行了深入测算,比较了用户痛点,并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策略下的生存概率。沈剑飞,这位曾经的金融科技专家,经过产业深度沉淀,用数据模型论证了“电动贵阳”在诸多场景中的不可替代性。他指出,在贵阳构建充换一体的补能网络,其运营效率将比传统充电高出3倍。
谈及为何选择贵阳作为发展基地,沈剑飞表示,贵阳新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文旅市场也呈现出井喷态势。这些都为创新提供了无限机遇。绿动创芯围绕新能源车和电池,在多个细分赛道进行大量创新,同时关注城配物流、末端外卖配送、网约车等灵活就业人员的需求。他们设计了一套系统,旨在帮助这些群体实现技能跃迁,追求更好的收入和职业发展。
沈剑飞强调,用科技手段为人才赋能,是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关键。如今,他的团队正将“贵阳产业赋能模式”复制到氢能无人机低空物流等新领域。这条“以投资聚集人才,以产业赋能人才,以场景培育人才”的创新路径,不仅为贵阳带来了新气象,也为破解“孔雀东南飞”的难题提供了有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