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题”到“做事”:教育评价改革下的备考新思维

   时间:2025-05-04 13:11 来源:天脉网作者:苏婉清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评价体系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正日益受到重视。近期,关于“教学评一致”和“考教一致”的讨论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强调备考应从改革教学入手,明确“朝着方向教”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素养导向的教学,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复杂且真实的情境中。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命题趋势都在向这一方向靠拢,力求通过考试反映学生的真实素养。

这种素养导向的教育,包含三个关键点:真实情境、复杂问题和解决能力。真实情境强调“做事”而非“做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知识;复杂问题则要求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而非简单的知识迁移;解决能力则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涉及情绪控制、快速反应等综合素养。

以一次中考模拟考的语文试卷为例,许多学生在审题上遇到了困难,失分严重。这引发了教师对学生审题习惯和方法的反思。教师发现,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读题和圈题习惯,题干上几乎没有“留痕”,更别提圈出关键词了。一些教师在出示题目后,给学生的审题时间严重不足,这也加剧了学生审题不清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一是留给学生充足的审题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养成读题和圈题的习惯,并给予监督和指导。在审题技巧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指导,如作文审题。

例如,有一道作文题要求学生就“DeepSeek的创作水平和效率远超中学生,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学习语文吗?”这一观点发表看法。这道题隐含了情境中的交际写作,学生需要关注到这是一个情境中的任务,明确作者、读者和策略。然而,许多学生由于习惯了“答题思维”,忽视了题目给出的情境,导致审题不清。

另一道作文题“初中三年时光赠予你什么呢?请以‘_____,赠予我的’为题,写一篇文章”,则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深度。命题者通过“提示语+要求”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初中三年时光对自己的影响。关键词“赠予”暗含了“被动接受,主动感悟”的意味,而学生填入的词语则直接与文章立意相关。

教师在阅卷时发现,学生在立意和思维深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赠予我友情”和“赠予我倔强”就体现了不同的思维层次。教师还提醒学生注意命题者的表达意图和潜在陷阱,如倒装表达、意象传递等。

思维是写作的第一内核,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都反映了写作者的思维水平。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审题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试能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