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业界的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美的集团彻底清仓了持有的小米股票,这一举动在市场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据悉,3月28日,美的集团发布了2024年年报,有眼尖的网友发现,美的已将其持有的小米股票全部清仓,套现约9.02亿元。加上从2020年开始的几次套现,美的从小米股票上回笼的资金近20亿元。而早在2014年,美的为购买这些股份投入了12.66亿元。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市场上激起了巨大波澜。3月31日,美的清仓小米的消息迅速登上百度、微博等各大平台的热搜榜。
不少网友对美的的此举表示不解,认为美的“扛了这么久,却在小米股价飙升前跑了,卖早了!”美的持有小米股权近10年,期间一度浮亏严重。尽管2024年小米股价持续攀升,但与2025年的上涨势头相比仍相去甚远。今年以来,小米股价更是一路暴涨,并于3月19日达到年内最高的59.45港元/股,与2024年34.5港元/股的收盘价形成鲜明对比。有资深家电人士指出,美的“提前撤退”,少赚了大约40%。
然而,也有网友持不同观点,认为“三年五年后回头看,会发现美的是最聪明的”。这部分网友对小米的发展表示担忧,认为小米汽车收入仅为比亚迪的1/7,却享受着更高估值,市场对小米汽车业务的增长预期过于乐观。事实上,4月1日,受小米汽车事件影响,小米股价跌了5.49%,每股报收46.5港元;4月2日,小米股价再次下跌超4%。
对于美的清仓小米股票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美的对小米的投资属于财务投资,随着小米股价上涨,套现属于正常资本运作。美的集团证券部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属公司正常投资操作,没有什么特别原因。”在被问及其是否与业务战略调整有关时,该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关系,业务还是to C与to B并重发展。”
不过,这场套现近20亿元的资本撤离,不仅被视为一场财务投资的终局,更被视为中国智能生态链从“共生”走向“博弈”的标志性事件。美的和小米,曾是“共生”的盟友。美的希望通过小米的互联网思维和营销渠道,加速自身的智能化转型;而小米则希望借助美的的制造能力和渠道优势,拓展其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布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的和小米的奋斗目标开始错位。美的希望借助小米的IoT生态,从“传统制造厂商”转型为“智慧家居服务商”;而小米则希望美的成为其供应商,代工生产智能家居产品,拓展智能家电品类。一场人才纠纷成为双方关系变味的导火索,美的不得不派出的技术团队在合作半年后集体离职加入小米,自此双方进入疏离期。
近年来,美的和小米更是直接在家电领域展开博弈。小米2013年进入家电行业,初期以智能电视、空气净化器等小家电为主,2018年推出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产品,与美的等传统家电巨头形成直接竞争。尤其是小米空调,近年来出货量飙升,2024年更是凭借超过50%的增速,以11.77%的线上市占率,跻身空调行业销量前三,仅次于美的与格力。
资深家电分析师指出,小米很会拿下年轻人的心智,通过极致性价比、产品设计年轻化、高颜值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再加上掌门人雷军亲民的形象以及小米汽车研发成功的光环等,消费者对小米的产品有了改观。尽管美的2024年空调销量高达7000万台,远远超过小米空调的680万台,但小米空调的增速突飞猛进,美的空调市占率有所下滑。
除了家电领域,小米还在智能家居生态链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与美的形成直接竞争。截至2024年末,小米IoT设备激活数9亿台,远超美的集团的1亿台,其“米家App”已成为智能家居流量入口。在新能源汽车业务领域,美的聚焦核心零部件与B端合作,小米专攻整车制造,两家公司的发展呈现“路径分化、生态对冲、资本切割”的特征。
尽管美的和小米在业务上有重合和竞争之处,但两家公司的战略路径却大相径庭。美的集团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美的集团to C与to B业务并驾齐驱,形成六大业务板块。而小米则是to C端主导,手机和汽车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IoT生态依赖C端用户规模。虽然发展路径和盈利模式不同,但两家公司都致力于打造实现多元化生态链闭环的全球公司。
美的和小米从曾经的盟友到现在的竞争对手,这一转变并非一朝一夕。随着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在所难免。然而,这个世界也不是非友即敌或非敌即友,在供应链上双方仍存在潜在的合作机会。例如,美的作为全球最大压缩机供应商之一,可能为小米空调提供核心零部件;而小米生态链企业也可能依赖美的代工厂。
美的清仓小米只是个开始,未来双方在家电市场、智能家居生态链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然而,在竞争的同时,双方也应寻求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