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日益严谨,其中优质课的表现成为了衡量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尺。奖次与级别的提升,直接反映了课程的含金量,也让优质课比赛成为了教师们竞相追逐的舞台。
这类比赛并非年年都有,有时甚至几年才举办一次,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能够站在市县级别的讲台上,无疑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因此,他们总是全力以赴,力求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满载而归。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优质课比赛的评判标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以下四个关键元素不可或缺:
首先是首课元素。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成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首课思政负责制要求所有教师、所有学科都要将德育融入教学之中,做到润物无声、有机融合。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正面的价值观引导,培养出正气凛然、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
其次是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不同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如语文注重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数学则强调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在优质课比赛中,如果教师仍然拘泥于知识记忆和刷题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很难获得高分。因此,教师们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知识探究、合作学习、应用创新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再次是大单元学习。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整体目标任务为驱动力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材的单元划分,将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学习单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迁移应用知识,提升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们需要体现大单元思想,设计大单元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大单元”观念。
最后是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是一种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模式。它强调以现实问题或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纯粹的学科存在,各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因此,跨学科学习其实是一种回归生活、让教育融入生活的学习方式。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们需要建立跨学科观念,将跨学科学习融入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今,优质课比赛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外在素质比拼,如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三笔字等。虽然这些外在教学手段依然重要,但教学内涵的把握和落实才是得高分的关键。因此,参加优质课比赛的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新课标,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对于这一趋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