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沪深交易所发布新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基金业务指南第1号——业务办理》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业务指南第1号——相关业务办理》,对ETF基金简称的命名规则作出明确要求。根据新规,ETF基金扩位简称需采用“投资标的核心要素+ETF”结构,并包含基金管理人简称,存量产品需在2026年3月31日前完成更名。这一举措旨在解决ETF产品简称同质化、辨识度不足的问题,推动市场标准化发展。
新规发布后,多家公募基金迅速响应。11月20日起,大成基金、鹏华基金等机构陆续公告调整旗下ETF简称。例如,大成基金将“深成长龙头ETF”更名为“深成长ETF大成”,鹏华基金则将新募集的恒生生物科技交易型基金简称为“恒生生物科技ETF鹏华”。部分基金公司此前已提前布局,易方达基金今年1月率先调整17只ETF简称,2月又对8只产品进行批量变更,均采用“标的指数+ETF+管理人”的命名模式。广发基金也在8月一次性变更5只ETF简称,进一步规范产品命名。
然而,并非所有基金公司都急于完成更名。部分机构选择“先冷后热”的策略,优先调整规模增长平淡的冷门赛道产品,而将热门ETF的更名计划推迟至最后期限。例如,某北方公募今年6月将“恒生医疗ETF”更名为“恒生医疗ETFxx”,但三个月后又恢复原名。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操作或与年末规模冲刺有关——该ETF年内收益超60%,规模尚未突破10亿元,仍具备短期增长潜力,基金公司希望通过保留原名吸引更多资金关注。
数据显示,已完成更名的ETF多集中在红利低波、国证2000、通信等赛道,这些产品短期吸金能力有限。而部分热门品类,如港股创新药ETF,仍未调整简称。以华南某公募为例,其旗下恒生创新药ETF今年6月末规模不足5亿元,9月末已突破30亿元,成为吸金主力。该公司虽批量变更了其他ETF简称,但未涉及该产品,显然希望借助原名在年末冲刺阶段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基金公司更名策略的差异,反映了其对产品流量潜力的考量。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指出,不含管理人名称的简称更易吸引散户关注,尤其是业绩优异、规模增长潜力大的热门ETF。因此,多数机构选择将更名计划优先应用于业绩平淡的产品,而对明星产品则暂缓调整,以最大化年末规模冲刺效果。例如,某基金公司同赛道下的两只ETF中,仅对业绩跑输市场的产品变更简称,另一只则保持原名。
业内普遍认为,规范ETF简称有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当前ETF赛道同质化严重,同一指数下可能存在数十只产品,名称近似导致投资者难以区分。新规要求加入管理人简称后,产品辨识度显著提高,投资者筛选成本降低,决策效率得到提升。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也指出,这一举措是落实《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重要步骤,将推动ETF市场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对基金管理人的运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庞亚平进一步强调,统一的命名规范有助于优化市场生态。长期来看,清晰的产品标识将降低投资者信息获取难度,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新规实施期限临近,预计更多基金公司将调整策略,在合规与流量之间寻找平衡点,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