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在国际适航认证的道路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执行董事弗洛里安·吉勒梅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客机无法在2025年获得欧洲适航证,预计需要等待三至六年时间。这一表态引发国际航空业广泛关注,被视为欧洲市场对中国航空产品设置技术壁垒的明确信号。
追溯事件发展脉络,EASA审查团队曾于2024年8月对上海进行实地考察,当时给出的反馈颇为积极,甚至提及准备启动验证试飞程序。商飞内部据此预测2025年可完成认证,并向东南亚、中东客户释放积极信号。然而科隆总部最终叫停了这项进程,吉勒梅以"疫情导致进度延误"为由,强调必须完整执行从设计审查到试飞验证的全流程标准。这种说法与波音737 MAX复飞后仅两年即通过认证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业界对双重标准的质疑。
更深层次的博弈体现在规则制定权的争夺。EASA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适航认证具有全球通行效力,覆盖80余个国家和地区。空客总部所在的法国图卢兹与欧盟决策中心布鲁塞尔的紧密联系,使得这场认证审查充满商业战略考量。经济影响评估显示,C919进入亚洲市场可能导致300架订单流失,这解释了为何西方国家在坚持"统一安全标准"的同时,不断升级审查标准——2024年以来EASA已多次修改审查细则,在供应链管理、座椅防火等环节提出更严苛的数据要求。
技术依赖的软肋在此过程中暴露无遗。C919目前装配的CFM LEAP-1C发动机由美法合资企业生产,这种技术依赖在2024年5月遭遇重大冲击。美国商务部以"技术安全"为由暂停对商飞出口许可,导致生产线停滞数月,全年交付量锐减至5架。通用电气与赛峰集团为此承受巨额违约金压力,但这种外部施压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发动机的研发进程。
面对技术封锁,中国航空工业展现出强大韧性。国内市场成为最坚实的后盾:到2025年中国航空旅客吞吐量将突破14亿人次,东航、南航、国航已订购超千架C919。2025年元旦东航开通上海至香港航线时,机舱内响起的掌声印证了市场认可度。在浦东生产基地,工人们三班倒作业,确保年产50架的目标稳步推进,2025年计划交付30架飞机。
核心技术突破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江1000A发动机自2023年起在运-20平台开展试飞,推力、油耗等关键指标均达预期标准。这款国产发动机计划于2026年装机验证,2027年完成认证,届时C919将彻底摆脱对西方供应商的依赖。更值得关注的是,宽体客机C929已进入风洞测试阶段,预计2030年实现首飞,这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正从窄体机向宽体机领域迈进。
国际市场开拓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在欧洲市场受阻的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现出浓厚兴趣:印尼TransNusa航空已运营ARJ21支线客机,现正评估C919引进计划;文莱GallopAir签下30架订单,其民航局直接承认中国适航标准;越南民航局2025年4月批准C919试飞,建议承认中国CAAC认证效力。这些突破得益于C919累计2万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和0.01%的低故障率,更源于东南亚国家更新机队的迫切需求——引进中国客机还能有效制衡欧美供应商的定价权。
中东市场同样传来利好消息。2025年11月迪拜航展上,C919完成国际首秀后即收获多国客户咨询,商飞预计2026年启动海外交付。通过技术交流与联合审查,中国CAAC认证的影响力已扩展至20余个国家。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市场策略,正在重构全球航空产业格局。当长江1000A发动机进入装机验证阶段,当C929完成风洞测试,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化进程已不可逆转,这场关于规则制定权的较量,终将在技术突破与市场开拓的双重驱动下迎来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