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2025)》在山东威海正式发布。这份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牡蛎产业在生产、消费、贸易、科技及国际竞争等多个维度的最新进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量最高的单一物种,牡蛎产业在保障食物供给、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生产规模看,我国牡蛎产业呈现持续扩张态势。2013年至2023年间,产业产值从44亿美元跃升至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7%。2024年产量接近730万吨,较2021年增长近四分之一。养殖区域集中度显著,福建、山东、广东三省贡献了全国超四分之三的产量,其中福建以产量领先,山东则以养殖面积居首。养殖成本在经历2018年至2022年的连续上涨后,2023年出现回落,但出塘价格受供给量和品质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消费市场方面,牡蛎人均消费量增长迅猛。2023年我国人均表观消费量达4.70公斤,是1976年的23倍,远超全球其他地区平均水平。消费形式日益多元化,除传统鲜活产品和蚝油外,炭烤生蚝、清蒸生蚝等创新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不过,受市场供应过剩等因素影响,近年牡蛎价格呈现波动下行态势。
在国际贸易领域,我国牡蛎产业表现亮眼。2024年出口量达1.53万吨,同比增长56.39%;出口额9392.39万美元,同比增长7.16%。与此同时,进口量额大幅下降超20%,形成超7500万美元的贸易顺差。自2019年以来,贸易竞争力指数持续攀升至0.68,国际市场优势日益凸显。
科技支撑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已成功培育12个牡蛎国审新品种,良种覆盖率约60%,并突破四倍体诱导等关键技术,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加工技术持续升级,在保活流通、精深加工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明确指出,未来将重点攻关抗逆品种培育、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
在国际竞争格局中,我国已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至2023年,全球牡蛎产量和产值大幅增长,但我国占比分别提升至87.94%和83%。全球消费呈现"东方增长、西方萎缩"的鲜明对比。面对养殖密度过高、机械化水平偏低等挑战,报告建议通过提升苗种质量、创新养殖模式等措施,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