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近期宣布,将投资2842万元扩建杭州建德新安江饮品有限公司的食用冰生产线,年产能预计达到7000吨。这一动作标志着这家饮料巨头正式加码冰杯市场,试图在高速增长的细分领域抢占先机。根据项目规划,新生产线将引入国内外先进设备,主要生产160克规格的冰杯及2公斤袋装高透冰产品,其中冰杯年产量达5600吨,袋装冰产量为1400吨。
冰杯的流行与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密不可分。这种以透明塑料杯封装食用冰块的容器,因其便捷性和可玩性迅速成为夏日饮品新宠。消费者可通过搭配酒水或饮料,自制个性化冷饮,并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制作过程,形成独特的线上潮流。数据显示,2025年6月,冰杯相关组合在即时零售平台的订单量同比增速均超过260%,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奥纬咨询预测,未来三年冰品冰饮在即时零售渠道的规模将突破63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39%。
农夫山泉的布局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3年5月,公司便申请了冰杯标贴专利,并于2024年正式推出160克规格产品,售价在3.5元至5元之间。同年,其年报首次提及食用冰业务,强调“冰饮共生”的新场景价值。今年6月,公司进一步拓展渠道,在山姆会员店上线2公斤袋装冰,售价22.8元,尽管因价格引发讨论,但仍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该产品主打“千岛湖天然水源”和“超低速缓冻技术”,强调融化速度慢的特点,精准切入家庭自制饮品场景。
从行业视角看,冰杯市场已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除农夫山泉外,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今年相继入局,推出可搭配饮料的冰杯产品;蜜雪冰城、古茗等茶饮品牌则以1元冰杯或免费冰水作为引流手段。专业制冰企业如冰力达,以及罗森、便利蜂等便利店渠道商,也通过自有品牌参与竞争。首创证券研报指出,当前市场玩家可分为三类:食品饮料头部企业、专业制冰商和零售渠道商,各具资源优势。
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冰杯的利润空间却十分有限。据业内人士透露,单杯冰杯的生产和包装成本约0.6元至0.7元,批发价1元左右,扣除人工和冷链运输费用后,单杯利润仅0.1元。成本高企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包装材料需耐低温,食品级塑料成本比普通PET瓶高50%以上;二是冷链要求严苛,仓储和运输费用是常温产品的3至4倍。因此,企业盈利高度依赖规模化效应,传统制冰企业利润空间已被压缩。例如,冰力达的冰杯出厂价已从2023年的3元/杯降至2024年的1.5元/杯,预计未来可能进一步下探至1元。
对于农夫山泉而言,冰杯的战略价值远超短期盈利。公司饮料业务占比已达总营收的62.7%,增速超过包装水业务。冰杯的百搭属性可有效带动果汁、茶饮等产品的销售,部分渠道已尝试“饮料+1元换购冰杯”的捆绑策略。包装水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冰杯为其提供了新的增长极。公司强调,新生产线将采用千岛湖水源,延续其在天然水领域的品牌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随着头部企业入局,冰杯市场或迎来新一轮洗牌。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赛道将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超高端产品通过材质升级或功能创新提升溢价;另一方面,大众化产品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他预测,明年夏季可能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而农夫山泉等具备全产业链优势的企业,有望在变革中占据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