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运发展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引领海运迈向高质量新征程

   时间:2025-11-22 03:04 来源:快讯作者:吴婷

作为全球货物贸易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约95%的进出口货物通过海运完成,海运航线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区域。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港口规模、船队运力、造船产量等指标稳居世界前列。在这片蔚蓝经济版图中,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海运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在船舶制造领域,我国已实现多项技术突破。自主研制的甲醇双燃料发动机成功装备16000TEU集装箱船,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商业首航,大吨位打捞船"振华30"以10万吨级吊装能力领跑全球。港口智能化进程同样显著,自主研发的码头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软件实现规模化应用,北斗导航系统获国际海事组织认证,为全球船舶提供精准定位服务。

智能装备研发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智飞"号智能船舶、"珠海云"科考船等新型装备相继投用,在自主航行、远程操控等关键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入行业生态,电子提单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无纸化通关效率提升40%以上。自动化码头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管理的完整技术链条。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柳鹏指出,当前国际海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全球经济贸易秩序重构、人工智能技术竞争加剧、绿色转型压力陡增构成三大核心挑战。我国虽在设施规模上占据优势,但远洋气象导航、港口电控系统等关键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风险,现代航运服务业资源配置能力有待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需进一步强化。

针对发展瓶颈,专家建议构建"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在技术应用层面,加速人工智能与海运场景深度融合,重点突破船岸协同自主航行、智能系泊等关键技术;在标准建设层面,加快动力锂电池运输、绿色燃料加注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完善碳排放强度评级体系;在国际合作层面,依托重大科研平台深化污染防治、碳减排等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建立航线网络快速恢复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成功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首个港口码头专业技术委员会,主导制定冷藏集装箱物联网设备安装等12项国际标准。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模式的创新,为全球海运定价机制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行业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传统码头智能化改造全面铺开,智慧港口2.0建设标准即将出台,智能巡检机器人、应急救援装备等新型设施加速列装。在绿色转型方面,船用甲醇燃料加注站网络布局初具规模,LNG动力船舶保有量突破300艘,生物燃料试点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