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不仅能解答问题,还能直接操作物理设备完成复杂任务时,人类与机器的交互方式正经历根本性变革。本周,全球科技巨头密集发布新一代AI产品,标志着技术竞争焦点从"对话交互"转向"任务执行",智能体开始具备直接干预现实世界的能力。
阿里巴巴推出的"千问"APP已突破传统聊天机器人范畴,正在构建覆盖生活全场景的智能中枢。该平台计划整合地图导航、外卖订餐、机票预订等20余个高频服务,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完成从需求表达到达成交易的全流程。例如输入"为父母选购适合零下15度的保暖羽绒服,预算1500元",系统将自动完成商品筛选、比价、尺码匹配及支付操作。测试数据显示,其Qwen3-Max模型在代码生成和复杂推理测试中分别取得69.6分和74.8分,超越国际顶尖竞品。
蚂蚁集团推出的"灵光"平台则开创了轻量化交互新模式。其"闪应用"功能支持用户在30秒内通过对话生成可交互的小程序,一位体验者创建的"人生计时器"将抽象时间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界面,实时显示已流逝和剩余生命时长。该平台的"灵光开眼"功能具备实时物体识别能力,可识别摄像头捕捉的物品并提供关联信息,这种视觉理解能力使AI首次具备"看懂"现实世界的基础。
谷歌发布的Gemini 3模型将终端操作能力推向新高度。该模型在屏幕理解测试中取得72.7%的准确率,无需专用接口即可操作专业软件和手机设置。在涵盖数学、编程、学术的"人类终极考试"中,其37.5%的得分率领先行业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更引人注目的是,该模型在真实投资环境中实现22.32%的收益率,证明其具备处理不确定性的决策能力。
技术突破背后是多模态理解能力的质变。阿里"千问"的图像搜索功能可识别现实物品并跳转购物页面,谷歌Gemini的屏幕操作能力使其能"看懂"任何软件界面。行业分析师指出,视觉模块的突破相当于为AI安装了"眼睛",使其能从文本宇宙降落到物理地球。这种能力转变使得"帮我取下书架第三层的蓝色笔记本"这类指令得以真正执行。
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阿里巴巴正构建覆盖电商、出行、支付等场景的超级入口,用户通过单一指令即可完成跨平台任务闭环。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的金融场景,未来可能实现转账、理财等复杂操作的自然语言交互。谷歌则利用全球化产品矩阵,使AI能力渗透到搜索、邮件、日历等数字生活场景,间接影响物理行为。这种场景密度的竞争,本质上是AI学习进化速度的较量。
当前技术发展仍面临核心挑战: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AI理解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测试中出现的支付错误、行程规划偏差等问题,暴露出系统在边界条件处理上的不足。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更多生活场景接入,AI将逐步从问答助手进化为具备实操能力的智能伙伴,这场竞赛的最终赢家或将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