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一场展现傈僳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型歌舞剧《族迹·石月亮》震撼上演,作为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的一部分,该剧由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精心筹备一年零八个月后推出,赢得了现场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为了精准捕捉傈僳族文化的精髓,主创团队踏上了深度采风之旅。他们徒步穿越怒江流域的险峻山脉,探访古老的村落,聆听非遗传承人口中的“摆时”山歌,系统研究傈僳古舞的每一个动作。通过对“石月亮”图腾发源地的实地考察,团队深刻理解了这一民族符号背后的迁徙记忆和精神象征,将这些散落的文化元素凝聚成舞台上的艺术巨作。
《族迹·石月亮》以傈僳族的历史长河为主线,分为《走回家》《爱如山》《石月亮》三个篇章,生动展现了傈僳族从原始部落到现代家园的千年迁徙历程。舞台上,演员们以刚劲有力的舞姿再现翻山越岭的壮阔场景,高亢的“摆时”对歌传递出对生命的无限礼赞。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手法,将一个古老而坚韧、勇敢无畏的民族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刻诠释了傈僳族人民历经磨难却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自排演以来,《族迹·石月亮》团队始终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对每一个细节进行精心打磨。舞者在模拟溜索场景的训练中,将原始张力与现代美感完美融合;歌者经过无数次的练习,精准捕捉“笛哩图”唱腔中的独特韵味。传统“摆时”山歌与现代编曲交相辉映,傈僳族传统舞步与当代舞台美学创新结合,既守护了民族文化的根脉,又展现了向艺术新境界的勇敢探索。从舞蹈动作的精准到唱腔旋律的雕琢,再到服装道具的文化还原和舞台光影的意境营造,团队成员无不倾注心血,力求让每一个艺术表达都精准贴合民族文化内核。
演出当晚,随着傈僳族传统乐器的悠扬旋律响起,舞台上的光影与歌舞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观众被深深吸引,时而为傈僳族的艰辛历程动容,时而为他们的坚韧精神喝彩。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观众沉浸在艺术氛围中久久不愿离去。
观众们纷纷表达了对演出的深刻感受。有观众表示,无论是舞蹈的力量感还是音乐的感染力,都让人内心受到强烈冲击。另一位观众则特别提到第二篇章《爱如山》,认为它通过细腻的歌舞传递出民族中的温情,与整场演出的坚韧风格相得益彰,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还有观众表示,对“石月亮”的文化表达和舞蹈编排印象深刻,能感受到背后浓浓的民族风情,希望下次能带上家人和朋友一起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民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