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厉鹗笔下的灵隐寺月夜,清幽静谧,每一句都美得像幅画!

   时间:2025-08-26 07:09 来源:天脉网作者:江紫萱

在杭州西湖的西侧,北灵隐山麓之下,静谧地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灵隐寺。这座寺庙的故事,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诉说着东晋咸和元年以来的风风雨雨。

灵隐寺始建于那个遥远的年代,历经无数春秋,直至明代得以重新焕发光彩。在清康熙年间,它还曾一度更名为林云寺,历史的沉淀赋予了它无尽的韵味。如今,漫步于寺前,飞来峰的峻峭、冷泉的清澈、龙泓洞的神秘,与古木参天、枝叶繁茂的景象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在这片山水之间,山崖深穴中隐藏着宋、元时期的石刻造像,它们栩栩如生,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得灵隐寺不仅成为了佛教信徒的圣地,也成为了西湖畔一处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

清代诗人厉鹗,作为杭州的本土文人,对这片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某个静谧的夜晚,他踏着如水的月光,漫步至灵隐寺,眼前的景象令他沉醉不已。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灵隐寺月夜》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诗中,厉鹗以“寒”与“白”二字,巧妙地渲染出了夜晚的清冷氛围。而“涧曲寺门通”则通过曲折的山涧与寺门的连接,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静深远的世界。接下来的“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更是将山间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明月高悬,众峰相拥,泉水在落叶间潺潺流淌,一片沉静而祥和。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寺内的一盏孤灯,映衬出万物的沉寂;一声孤独的击磬声,在空旷的四野中回荡,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宁静与空灵。而“四天空”的形容,更是将磬声的回荡与万籁俱寂的幽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脱尘世的空灵世界。

然而,诗人在尾联笔锋一转,写到了归途中的担忧与恐惧。“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既增添了月夜的神秘与惊险,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些许不安。这种不安,或许是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或许是对人生路上艰难与危险的暗喻。

厉鹗的这首诗,通过对灵隐寺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山寺空幽冷寂的环境与气氛特征,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空灵。作为浙西词派的中坚人物,厉鹗的这首《灵隐寺月夜》无疑是他文学才华的又一佳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