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鬼画符”草书,外行看不懂,书法家却奉为神作,台北故宫秘藏!

   时间:2025-08-25 18:56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书法以其独特的韵味占据了一席之地,尤其当谈及狂草这一流派时,专业鉴赏与外行观感之间的鸿沟尤为显著。狂草,这一书法形式摒弃了汉字的常规形态,以极简的线条和强烈的抽象感,展现出一种诡谲狂放的魅力。其形态复杂多变,犹如一团缠绕的麻线,使得外行人常戏称其为“鬼画符”,甚至认为其丑陋无比。

然而,这只是表象。深入剖析狂草的肌理与意蕴,便会发现许多被外行轻视的“鬼画符”之作,实则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黄庭坚的《赠云庵道人歌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幅作品虽曾让外行潸然泪下,却在书法界被膜拜了整整800年。在探讨此帖之前,让我们先走近黄庭坚这位书法大师。

黄庭坚,作为“宋四家”之一,虽然在诗词上的成就更为人所熟知,但在书法史上,他无疑是宋朝的“草圣”,更是继张旭、怀素之后,草书艺术的又一高峰。他倡导“尚意”书风,强调书法应抒发个人情感,不应拘泥于成规,同时还应蕴含悠然深远的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选择了在草书上深耕细作,不仅钻研古人技法,还勇于创新,开创了独特的“荡桨笔法”。

与张旭、怀素常在醉后挥毫不同,黄庭坚的草书多是在清醒状态下创作。他通过手腕的震颤与衄挫,制造出如“屋漏痕”般的苍劲涩感,以及锯齿状的波折,从而深化了作品的质感,并增强了视觉效果。这一点,在《赠云庵道人歌卷》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此帖为黄庭坚于北宋大观丁亥年(1107年)正月为友人云庵道人所作,字里行间透露出禅宗的空灵与顿悟,线条与布局奇崛险绝,奔放自如。

整体而言,《赠云庵道人歌卷》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却又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正如刘敏中所赞:“浩浩乎如行云,倏乎如流电如惊蛇如游龙,意态横出,不主故常。”施宜生亦评道:“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黄庭坚的草书大气磅礴,震颤舒展,字字纵横有序,极具视觉冲击力。其艺术造诣之高,与张旭、怀素相比亦毫不逊色。甚至这幅《赠云庵道人歌卷》还被台北故宫列为“秘宝”,禁止公开对外展出,足见其珍贵程度。

对于黄庭坚的书法,您有何独到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