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艺术海洋中,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其独特魅力跨越国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尽管书法名家多集中于中日朝韩等国,欧美地区也不乏对其情有独钟的高手。此前,一段美国西蒙斯大学教授阿利斯特书写“瘦金体”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展示了西方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造诣。
提及西方书法爱好者,不得不提荷兰的东方学家、外交家高罗佩。高罗佩,本名罗伯特·古里克,他不仅精通十五种语言,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他的推理小说《大唐狄公案》广受欢迎,而其书法艺术更是赢得了沈尹默、于右任等中国书法大家的赞誉。
在沈尹默故居,悬挂着一幅高罗佩的草书挽联,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中国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与独特风格。这幅作品在用笔上取法于于右任,展现了高罗佩对书法技法的精湛掌握。
高罗佩的书法深受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行草等经典作品的影响,他掌握了中锋行笔的核心技法,笔画圆润饱满,起笔藏锋,行笔劲挺,收笔轻顿出锋,展现了“锥画沙”笔法的精髓。同时,他巧妙融入个人特质,提按变化明快,转折处略增方折意味,既保留了晋人书法的灵动,又融入了西方书写中线条节奏的强调。
在单字结构上,高罗佩以王羲之、赵孟頫的帖学为基准,中宫收紧,四周舒展,符合传统书法的结构准则。然而,在整体章法上,他打破了传统行草的连绵态势,字距、行距更为疏朗,形成了类似西方手稿的清晰节奏。这种处理既便于识读,又体现了他对汉字结构美学的理性认知。
高罗佩的作品墨色均匀,少见传统书法中的强烈对比,但仍能展现出行笔缓急带来的自然浓淡变化。书法理论家熊秉明曾称赞他“以西方人之眼观书法,却得东方之神”,认为他突破了单纯技法模仿,真正领会到了书法的写意内核。高罗佩将传统笔法与理性布局相结合,为理解书法作为文化符号的传播提供了鲜活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