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维成长的催化剂
在探讨阅读的本质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他并未将阅读视为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看作思维成长的肥沃土壤。这一见解让我们重新审视阅读的意义,认识到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碰撞与共生。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阅读中,学生并非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原有积累与新知识的互动,实现动态的共生。这种共生理念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它倡导和谐共存、互助成就,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时,学生不仅能获取最新知识,还能培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兴趣。
苏氏指出,学校的教学大纲往往滞后于知识的更新速度,而阅读则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它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学生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辨别方向。优秀的教师懂得利用大纲外的知识来照亮教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获取。
阅读的深度对于知识的转化率至关重要。不同的读者面对同样的文本,会有不同的思考和认识。这种转化能力取决于读者的原有知识积累和阅读深度。当学生跨越学科边界,在科普、历史、伟人传记等书籍中遨游时,他们的知识将形成一张紧密相连的思维之网,这张网的密度和宽度正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的深度并不取决于书籍的厚度,而在于读者能否在文字背后找到思维的锚点。苏霍姆林斯基提倡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阅读,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思考的起点。当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追问,知识便不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流动的思维。
疑问式阅读的价值在于,它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积累多少,而在于能否在后续学习中得到重新审视与创造。这一理念提醒我们,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阅读的引领者、生态的构建者和生命的践行者。当我们保持对阅读的敬畏和热情时,学生便能从我们这里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开启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
最终,我们理解到,阅读的终极目标并非填满头脑,而是让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成长。当阅读实现从知识扩充到思维成长的转变时,我们便收获了教育最宝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