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取消绩点制:学业评价改革如何影响学生发展?

   时间:2025-08-08 08:07 来源:天脉网作者:杨凌霄

北京大学近日宣布了一项关于本科学业评价的重要变革,决定在涉及学业评价的各类工作中停用绩点制度,此举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绩点制度为何如此触动人心?此次改革背后又透露出怎样的教育信号?未来本科生评价改革应如何进一步推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指出,北京大学并非废除绩点本身,而是取消了以绩点为核心的学业评价制度。绩点原本只是衡量学业成绩的工具,问题在于其被过度使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PA)来评价学生学业,而绩点还被广泛应用于保研、评奖、评优等各个环节。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史静寰认为,绩点制度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投入和能力水平。当绩点与各种评选挂钩时,学生往往只关注如何获取高分,导致绩点功能“异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位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回忆说,她擅长纸笔考试,因此GPA一直很高,但实际上,成绩中等的学生也能掌握专业核心知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介绍,北大的评价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的试点和审慎探索。早在2022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取消了绩点制,改为采用等级制评价课程成绩。2017年,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学业评价也已经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此次改革更为全面,包括设置容错探索机制,不再设定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等,让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科研或兴趣所在。

事实上,北大的学业评价改革并非孤例。近年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史静寰指出,是否适合取消绩点制,取决于高校是否拥有清晰的人才选拔和人才培养方案,并能否有效实施。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与条件,逐步探索多样化的学业评价路径。

教育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难点和痛点。专家认为,评价改革需要增强系统性和协同性。史静寰认为,配合取消绩点制,学校还需在制度、文化、教师素养、院系责任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改革部署。她特别强调,应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教师需及时帮助学生解读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关注进步空间与努力目标,而非仅仅纠结于成绩差异。

北京大学,书香与花香交织的校园,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学业评价变革。此次改革不仅是对传统绩点制度的反思,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旨在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北大的博雅塔见证着这场变革,也寄托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美好期待。评价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