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消金“去信托化”首秀,新董事长如何应对新挑战?

   时间:2024-08-26 12:09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天脉网】8月26日,在消费金融领域,“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对于新晋参与者而言,如何在这一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业界持续关注的话题。

作为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第24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信消费金融自五年前成立以来,一直承载着“信托系消金”的标签,因其由信托公司参与设立而独具特色。然而,随着中信金控的成立及股权结构的调整,这一标签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据天脉网了解,中信消费金融近期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首次董事长更迭,由原百信银行行长李如东接任。李如东拥有丰富的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经验,曾长期服务于中信银行,并在百信银行担任首任行长,该行是由中信银行与百度联合创立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背靠中信集团这棵大树,中信消费金融在股东资源、市场渠道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截至2023年末,公司总资产规模已达110.38亿元,同比增长8.82%。尽管如此,在国内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中信消费金融的排名仍在20名之外,处于行业中下游位置。新任董事长李如东的到来,无疑将为这家持牌消金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李如东的接任伴随着两位新董事的加入,邵冰和朱立群均来自中信金控,他们的任命体现了中信集团及中信金控对中信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对于此次人事变动,中信消费金融方面表示,新任董事长将凭借其在消费金融行业的深刻理解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中信消费金融的“信托系”标签随着股权的变更而逐渐消失。最初,中信信托是其主要股东之一,但随着中信金控的成立,中信信托所持股份已全部转让给中信金控。目前,中信金控持有中信消费金融70%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这一系列股权变动并未涉及资本金的变动,因此中信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仍保持在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已提高至10亿元。这意味着中信消费金融亟需进行增资,以满足新的监管要求,增强其资本实力。

此外,中信消费金融在合规方面也面临挑战。今年6月,该公司因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关键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授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以及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处以120万元的罚款。这一系列违规行为反映出中信消费金融在合规管理上的不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信消费金融在业务发展上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8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为1.18亿元,同比增长36.66%。截至2023年末,公司资产总额为110.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82%;累计服务客户数达到1157.34万人,累计放款额突破1000亿元。

然而,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中信消费金融在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总资产等指标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公司还面临着不良贷款的压力。2024年,中信消费金融首次转让不良贷款,拟转让的未偿本息总额为6697.29万元,但初始转让价格仅为239.80万元,几乎是以“地板价”卖出。这一资产包所涉及的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均归于损失类别,并且已全部核销。

尽管如此,中信消费金融也迎来了一些利好消息。今年7月,监管核准了该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ABS)的资格。发行ABS融资是消费金融行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这将有助于中信消费金融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其业务发展。

综上所述,新任董事长李如东面临着增资扩股、扩大市场份额等多重挑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中脱颖而出,将是这位新掌门上任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