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港口交易生变,内地资本入局,商业帝国风向何方?

   时间:2025-07-29 20:02 来源:天脉网作者:杨凌霄

近期,香港商界巨头李嘉诚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起因是四个月前《大公报》连续发表的三篇社论,直指李嘉诚出售港口事件,引发广泛讨论。

社论中言辞犀利地指出,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企业家,无一不是如同伟大的将军般,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这样的评价让人不禁好奇,身为华人的李嘉诚,即便国籍已改为加拿大,面对如此评价,心中会作何感想。毕竟,“民族大义”这四个字,对于任何中华儿女而言,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经过数月的博弈与权衡,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最终宣布,将邀请中国内地的主要策略投资者加入,成为其重要股东。这一决定意味着,原本由美国人主导的港口收购案,将转变为双方共有的资产。

回顾李嘉诚的商业历程,港口似乎总是与他紧密相连。29年前,他首次获得巴拿马港口的运营权时,便陷入了巨大的舆论风波。美国媒体指责他别有用心,意图在巴拿马“埋伏”一支无形的力量,威胁美国的安全。面对指责,李嘉诚淡然回应,强调自己只是个商人,低买高卖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他甚至用买房子的比喻来澄清自己的立场:“如果我在香港岛和九龙各买一套房子,难道就能控制整个香港的海底隧道吗?”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李嘉诚特意让香港总公司远离巴拿马港口的经营,所有指令均由伦敦的一家分公司发出。港口员工99.9%为当地人,关键岗位才由自己人担任。在经营巴拿马港口的28年间,李嘉诚累计投资17亿美元,三次更新设备,上交6.5亿美元税款,将这座破败的小港口打造成了南美洲管理最先进、设施最完善的大港,占据了巴拿马运河近一半的货运市场。

然而,随着李嘉诚的商业版图扩展到基础设施、航运枢纽等关键领域,他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国博弈中的一枚棋子。即便他口口声声说自己只是个商人,但在现实面前,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站稳脚跟。近期,李嘉诚频频向内地靠拢,不仅安排第三代子孙到北京读书,还要求子女必须学好普通话,甚至亲自为他们挑选中文启蒙读物。这些举动被外界视为李家积极融入内地社会的信号。

尽管李嘉诚在公开场合总是强调自己的商人身份,但从一些细节中仍能看出,他内心深处其实非常渴望得到人民的认可,希望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例如,在家乡汕头兴建大学时,有人建议将大学命名为“李嘉诚大学”,却被他当场拒绝:“这是我为家乡人建的大学,不是为我个人建的,不能留我的名字。”同样,当有人提议将大学的主教学楼改为“嘉诚楼”时,他也坚决反对。最终,这栋楼被命名为“未名堂”,似乎寓意着等待李嘉诚真正想通的那一天。

外界对于李嘉诚两次拒绝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大学的举动,往往解读为他不想与内地扯上关系,捐楼盖学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但另一种解读是,他更希望自己的贡献能够活在人们的心中,而非仅仅刻在大学的外墙上。要做到这一点,李嘉诚需要与人民站在一起,坚守共同的底线。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