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即将拉开帷幕——“艺事早南天:胡根天与20世纪广东西画启蒙”。此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及北京画院联合策划,旨在通过胡根天的艺术旅程,映射出20世纪初岭南地区艺术界的璀璨群星。
展览海报设计独特,如同一份历史的邀请函,引领观众走进那段艺术探索的岁月。《艺事早报》作为展览的特别纪念物,将在7月11日至8月24日期间于现场限量免费发放,这份珍贵的资料无疑将为参观者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胡根天,这位岭南文化的巨擘,其艺术生涯恰似在喧嚣的历史洪流中打捞出的沉默密码。1892年出生于广东开平的他,早年赴日留学,学成归来后,以“赤社美术研究会”和“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为平台,不仅传播西方艺术理念,还构建起广东地区早期的高等美术教学体系。
胡根天的作品,如这幅《三江风景组图之三》,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而他的《睡猫》则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日常中的静谧瞬间,让人感受到艺术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
1921年,胡根天与友人在广州创立了“赤社美术研究会”,这一举措填补了广东地区西洋美术研究和教育社团的空白。同年举办的“赤社第一次西洋画展览会”,成为广东地区首个西画展览,标志着西洋美术启蒙运动在岭南地区的兴起。赤社不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还吸引了冯钢百、关良、关金鳌等海外归国艺术家的加入,共同推动西画的创作与传播。
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胡根天的个人成就,还汇集了包括冯钢百、谭华牧、何三峰、关良、李桦、陈烟桥等岭南地区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为首次在京展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展览还特别展出了胡根天的珍贵手稿,如《回忆我的母亲》和《艺圃耕耘录》,这些文字记录不仅揭示了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艺术人生,还展现了他对艺术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执着追求。一封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写给胡根天的信,更是见证了两位广东学者对于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
胡根天的一生,是艺术探索与文化传播的一生。他的艺术旅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岭南地区乃至中国近现代艺术转型的缩影。此次展览,不仅是对胡根天艺术成就的致敬,更是对那段辉煌艺术历史的回望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