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辅导语文难题:探索有效学习策略
在众多家长中,辅导孩子学习已成为日常的一部分,然而,语文这一科目却让不少家长感到力不从心。一位家长近日分享了他的困扰:在数学和英语方面,他能够轻松核对答案并给孩子讲解,但面对语文,尤其是阅读理解部分,即便是按照参考答案批改,孩子也常常提出质疑,认为家长不懂语文的真谛。
这位家长表示,孩子其他学科都能较为准确地预估分数,唯独语文成绩与实际相差甚远。尝试自行辅导无果后,家长将孩子送至补习班,但一个学期甚至一年下来,孩子的语文成绩并未见显著提升。这一现象在理科生家长中尤为普遍,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对文科学习规律感到陌生,甚至认为文科空洞无趣。
然而,对于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文科生而言,语文从不是难题。他们认为理科才是需要耗费大量脑力的“玄学”。一位自认为是文科爱好者的教育者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他提到,尽管家庭环境相同,但他的哥哥偏爱理科,而他则天生对文科充满热情。在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乡下,他的语文成绩依然名列前茅,这得益于家庭氛围的熏陶,尤其是爷爷和父亲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影响。
他回忆起小学五年级时,爷爷指导他写作文的经历。面对一篇关于植物的作文,他最初选择了熟悉的栀子花、美人蕉等植物,但在爷爷的引导下,他转而选择了更熟悉的红薯作为主题,并结合新华字典的介绍和自己的经历进行创作。这篇作文最终成为范文,得到了多位老师的称赞。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创作能够激发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成就感。
成为语文老师后,他更加注重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他认为,早读是培养语感和记忆力的关键,正如他小时候每天早起读课文、背课文的经历。他还强调背诵对于精读的重要性,认为大量的背诵能够储备语感,这是学好语文的最高境界。他还提到,练字和劳动也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分别培养了细心的品质和丰富了生活体验,这些都是写作的重要素材。
他进一步指出,共情能力是理解文章情感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缺乏往往与语感训练和体验不足有关。他以杜甫为例,说明只有经历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理解并表达出文章中的情感。因此,他建议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劳动,体验生活,以丰富他们的阅历和情感体验。
最后,他总结道,从古至今,语文的学习方法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古代大文豪的成功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正如古人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道理虽简单,但真正践行却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