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游戏领域,玩家通常扮演着具有超凡能力的角色,他们或是在奇幻世界中斩妖除魔,或是在开放世界里自由探索、改变命运。然而,在《燕云十六声》河西版本的“月问长安”章节中,游戏设计却反其道而行之,为玩家呈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叙事体验。
该章节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后的西域,玩家扮演的是一位普通的西域军驿杂工。在一次边境崩溃、军队覆灭的悲剧后,这位杂工被临死的士兵托付了一只装有未知物品的麻布袋,任务是将它带回长安。然而,游戏从一开始就剥夺了玩家的攻击能力和成长机制,让玩家只能以一个彻底“无能为力”的普通人的身份踏上这段充满未知的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玩家不仅要面对土匪、沙暴等自然与人为的障碍,还要在缺乏指引和援助的情况下,艰难前行。最终,玩家发现麻布袋里装的只是一堆棉花的种子。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玩家所控制的角色并未能完成任务,而是在精疲力竭中死于西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将袋中的种子撒在自己眼上,任由秃鹫将种子带至中原,最终生根发芽。
这一故事设定打破了传统游戏叙事中的英雄主义模式,主角既无显赫身份,也无改变世界的力量。他只是一个在大历史洪流中被动的参与者,一个“非主角性”的极致体现。这种叙事策略不仅挑战了玩家的心理投射习惯,也让玩家体验到了在宏观历史力量面前,普通个体的渺小与无力。
在玩法上,“麻布袋”章节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传统动作游戏中复杂的操作体系和技能成长机制被极度压缩,玩家所能执行的动作仅限于跑动、跳跃和闪避。这种极简的交互机制迫使玩家沉入一种更接近“历史的基层视角”,体验底层个体在战争中的真实生存状态。
同时,这一章节也构建出一种“行动之限”的叙事实验。玩家在游戏中不断“操作”,却无法真正“改变”任何东西。这种设定让玩家体验到了“被动中的坚持”以及不为改变世界,只为不被彻底吞噬的操控逻辑。而这种机制背后所思考的,正是行动可能性、历史暴力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
“麻布袋”章节还以一种极具克制的方式建立起一套对抗宏大叙事的历史观。它不再依赖英雄人物或关键战役来推动叙事,而是将镜头聚焦于一个社会结构边缘的无名之人。这种叙事处理方式极具寓言意味,它揭示了历史的真正延续往往并非来自高层的决策,而是来自于无数无名者在无可选择的现实中,被动却持续地完成着文明的递送与转换。
在“麻布袋”的故事中,玩家所扮演的角色虽然未能完成任务,也未能改变历史,但他却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参与了历史。他的存在和行动,虽然微不足道,但却在无形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是对英雄叙事的解构,更是对历史主体性的重新界定。
总的来说,《燕云十六声》中“麻布袋”章节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玩法设计,为玩家呈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电子游戏的叙事体验。它让玩家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体验了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同时也揭示了历史的真正延续往往来自于无数无名者的默默付出。这种设计本身,或许正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