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大字之王,书法界的传奇,为何无人敢全临?

   时间:2025-05-08 22:59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在汉晋时期,由于纸张尚未得到广泛普及,书法与汉字艺术更多地展现在竹简与石板之上,尤其是碑刻作品,在当时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石刻艺术中,除了广为人知的墓志铭外,还存在着刻石、碑碣、摩崖、石阙、石经、造像记等多种类型。而在这些石刻艺术中,摩崖石刻以其磅礴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尤为引人注目。

摩崖石刻,顾名思义,是将文字镌刻在山崖之上,字体通常较大,笔画浑厚,气势雄伟,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在这些摩崖石刻中,《瘗鹤铭》堪称翘楚。据专家研究,这部作品由南朝梁代的陶弘景所创作,描述了隐士对离世仙鹤的缅怀之情,全文共计200余字。

《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的崖壁上,历经近百年风雨,直到唐朝时期因雷击而落入水中。北宋熙宁年间,修建大运河的工人们偶然捞出了一块刻石,上面的神秘符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镇江郡守钱子高,一位对书法颇有研究的官员,经过仔细观摩后认定,这正是失传已久的《瘗鹤铭》。为了保护这部珍贵的石刻,他特意修建了一座“墨宝亭”。

然而,这部石刻的命运并未就此平稳。明朝时期,残石再次不慎落水,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清朝康熙年间,陈鹏年在游玩时想起了这段往事,便趁枯水期全面打捞《瘗鹤铭》残石。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五块残石,上面共有80个完整字体和12个残缺字体。近代以来,又经过两次打捞,发现了更多的残字。

《瘗鹤铭》上的字迹融合了篆隶古法,起笔藏锋,收笔含蓄,线条浑厚凝练,宛如“龙奔江海,虎震山岳”,展现出雄健的篆籀之气。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楷书的匀整框架,呈现出“因石成形、因势造型”的天然意趣。古往今来,无数书法爱好者都曾钻研过这部作品,其中黄庭坚更是对其推崇备至,称其为“大字之王”,并作诗称赞其结字紧密无间、宽绰有余。

尽管《瘗鹤铭》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很少有人敢于临摹全篇。这既是因为其字迹外观奇异、拙质,令人望而生畏;也是因为其中许多字迹早已消失无踪,临摹不当极易导致用笔僵化、呆板。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瘗鹤铭》是一部极为罕见的书法精品。正如王澍所言:“萧疏淡远,固是神仙之迹。”

您对《瘗鹤铭》有何独特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