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民间文学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探讨这一话题时,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活态传承成为热议的焦点。
民间文学,这一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形式,自古以来便不仅仅是审美的产物,而是民众在生产、娱乐及仪式活动中的基本表达方式。它不同于作家文学,具有浓厚的实用意义,是“民间文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正面临严峻挑战。
民间文学的传承往往依赖于特定的“传承场”,如庙会、歌场、田间地头等。这些场所不仅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展示舞台,也是传承人锻炼演述能力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传统的“传承场”正逐渐萎缩甚至消失。这导致民间文学的传承面临困境,许多珍贵的口头文学作品面临失传的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们提出了“活态化”保护的理念,即让民间文学回归生活,实现活态传承。要实现这一目标,重塑“传承场”成为关键。近年来,一些地区通过恢复传统庙会、歌会等活动,为民间文学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同时,将民间文学引入现代民俗活动,如广场舞等,也是重塑“传承场”的有效尝试。
在陕北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陕北说书,正通过网络平台焕发新生。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中融入了陕北说书的元素,其激越的曲调和浓郁的西北方言唱词,不仅提升了游戏的质感,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传承人熊竹英在抖音平台上的演奏视频更是获得了数十万点赞和上万条评论,激发了网友对陕北说书的创作与传播热情。
这一现象表明,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与现代媒介的结合,民间文学不仅得以传承,还能够在更广泛的受众中传播开来。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还能够丰富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军队在扶贫工作中也积极探索民间文学的传承路径。在邱家坝营区,一头不速之客小黑猪的出现,意外地牵出了扶贫工作中的一段佳话。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努力,营区指导员乔安最终找到了小黑猪的主人,并借此机会向当地农户宣传了科学养殖和产销一体化的理念。这一事件不仅解决了小黑猪的去留问题,也为当地的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重塑“传承场”、与现代媒介结合以及探索创新的扶贫路径,我们可以让民间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像陕北说书这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