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以来固定资产投资(FAI)增速持续下滑,1至10月累计同比增速降至-1.7%,10月单月更是低至-11.2%。这一数据引发了海内外对中国经济“投资失速”的广泛担忧,部分国际媒体甚至警告称中国投资增长已陷入停滞。然而,深入分析多项经济指标后发现,真实投资情况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所谓“投资失速”的判断可能过于片面。
从GDP构成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来看,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从二季度的1.3个百分点温和回落至0.9个百分点,支撑了4.8%的GDP增速。这一表现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观察实物量指标,粗钢产量同比从二季度的-6.2%反弹至三季度的-2.7%,水泥产量增速在二、三季度分别维持在-6.2%和-6.7%,未出现明显恶化。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二季度的6.2%放缓至三季度的5.3%,但工业用电量反而从3.0%上升至5.3%,显示工业生产活动保持稳定。服务业CPI同比从二季度末的0.5%小幅回升至三季度末的0.6%,GDP平减指数也呈现类似趋势,价格水平未现通缩压力。
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数据背离的关键原因在于统计口径差异。固定资产投资为名义值,包含土地购置费用等非生产性支出,而资本形成总额为实际值,剔除土地购置费并计入无形资产投资。数据显示,三季度土地购置费同比大幅下降17.9%,创历史新低,直接拖累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对实际产出和收入无影响。与此同时,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从二季度的11.1%升至三季度的12.3%,10月进一步加速至13%。这类无形资产投资被纳入资本形成统计,进一步扩大了两者增速差距。
传统解释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差异的因素,如价格变动和库存调整,在近期数据中表现较弱。三季度PPI同比增速较二季度略有反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与PPI波动方向高度一致,价格因素难以解释指标背离。库存变动方面,若要实现资本形成温和增长,三季度库存增加需比二季度多贡献约1.9个百分点GDP,但实际工业产成品库存仅增加1057亿元,较二季度多贡献约500亿元,远低于估算值。这表明库存调整并非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多项指标分析,中国投资增长并未出现“失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主要受土地购置费大幅下降拖累,而资本形成总额保持温和增长,反映真实投资活动仍具韧性。软件等无形资产投资加速增长,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结构。仅凭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判断中国经济投资走势,可能忽视统计口径差异导致的“数据失真”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