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清洁能源装备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今年前十个月,风力发电机组出口额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3.3亿元,同比增长44.9%;太阳能电池出口量达105.6亿个,增幅高达69.7%。这两类产品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增长点,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展现出显著竞争力。
在山东蓬莱的某风电设备制造基地,直径11.5米、长度近百米的海上风电桩基设备正在紧张生产。这些被称为"钢铁巨柱"的庞然大物,采用毫米级精度的焊接工艺制造,将远赴欧洲海域承担支撑风电机组的重任。企业负责人透露,其产品出口比例已从几年前的不足两成跃升至当前的八成,欧洲市场成为主要增长极。
支撑这种转变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为满足德国客户对海上风电无过渡段单桩的严苛要求,企业研发团队突破性应用多丝半窄间隙埋弧焊技术,将构件整体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别。这种藏在海平面下的"定海神针",不仅要承受惊涛骇浪的冲击,更要确保整个风电机组在恶劣海况下的稳定运行。
经过十八年技术积累,该企业已形成300余项海上风电自主专利,成为国内唯一具备欧洲标准超大型单桩生产能力的供应商。其产品在欧洲市场份额突破20%,每年助力减少碳排放约3000万吨。目前企业正集中攻关深海风电浮式基础平台技术,为2027年首个商业化深海风电项目开展前期准备,标志着我国风电装备制造向更深海域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