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钟祥市职业教育中心,一位中职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陆老师,用一场名为“飞歌三十分”的班级活动,为原本沉闷的职高生活注入了活力与温度。这项活动不仅改变了班级氛围,更让学生们重新找到了对学习和集体的归属感。

陆老师回忆,每届新生入学时,班级里总弥漫着一种“散”的气息:课堂上,学生们眼神黯淡;课间,要么三三两两扎堆闲聊,要么独自刷手机;就连班委选举,也需反复动员才有人勉强举手。学生们在文章中坦言:“总觉得‘职高也就这样了’,日子过得没滋没味。”这种缺乏归属感和学习动力的状态,让陆老师意识到,仅靠说教或严厉管理,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为了打破这种僵局,陆老师尝试过组织班会、成立学习小组,但效果有限。直到学校举办“一二九”红歌赛,他决定借此契机,将唱歌融入日常班级管理。于是,“飞歌三十分”应运而生:每天上午、下午第一节课预备铃前十分钟,以及晚自习第一节课十分钟,学生们尽情放声歌唱。无论是跑调的哼唱还是大胆的领唱,都被鼓励和接纳。这种无压力的集体活动,迅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
活动初期,学生们难免拘谨,甚至有人扯着嗓子跑调,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但正是这些笑声,打破了班级的沉闷氛围。陆老师观察到,原本内向的学生开始主动参与,平时懒散的学生也在唱歌时挺直腰板。他总结道:“唱歌不需要技巧,只需要勇气。当学生们放下顾虑,班级的凝聚力自然就增强了。”
为了让活动更持久有效,陆老师制定了“一带二放三尽兴”的策略。前期,他亲自示范,从学生熟悉的儿歌和简单红歌入手,如《白龙马》《让我们荡起双桨》,逐渐加入《孤勇者》等流行歌曲,同时保留《歌唱祖国》《黄河大合唱》等经典红歌。他的投入感染了学生,唱歌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
随着活动推进,陆老师开始放手让学生主导。他根据学生的特长分配角色:嗓音亮的学生领唱,记歌词快的学生整理歌单,甚至平时沉默的学生也被安排搬音箱。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例如,学生马玉琼因个子高、会看谱子,被推选为文艺委员。她不仅带领全班排练,还自编顺口溜帮助同学记歌词,能力远超老师预期。
“飞歌三十分”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成为学习的助推器。陆老师针对职教高考学生的需求,将唱歌与作文积累结合。他整理了100多首“能唱又能写”的歌曲,如《青花瓷》的古典意境、《我的祖国》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通过歌词积累素材。学生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延伸,甚至自发查阅歌曲背后的历史典故,将其融入作文中。2022届学生因《卢沟谣》主动研究卢沟桥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作文水平显著提升。
多年坚持下来,“飞歌三十分”最打动陆老师的,不是奖项或荣誉,而是学生身上的变化。排练《黄河大合唱》时,后排男生将“保卫家乡”唱得震天响;内向的女生随着旋律轻轻晃头;就连打扫卫生时,也有人哼着歌捡纸屑。歌声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松散的个体串成了一个温暖的集体。学生们在文章中写道:“现在哼起《卢沟谣》,就想起教室里飘着歌声的傍晚。”“那些歌让我觉得,职高的日子也能很亮堂。”
陆老师认为,“飞歌三十分”的成功秘诀在于“真心陪伴”。从手把手带到放心放手,从单纯唱歌到融学融情,核心是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他说:“班级不是老师的,而是学生的。当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家,自然会用心去经营。”这场活动,不仅让职高的课堂有了歌声,更让学生的青春多了几分色彩与温度。








